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打破刚兑之后,固收投资究竟要如何进行?| 投资思考

时间:2021-07-20 19:23:55 | 来源:好买臻财VIP

点击此处,为您朗读文章

2019年以来,权益类基金火爆发行,公募股混基金管理规模、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迭创历史新高。相较之下,固收产品的人气则没那么高了。

然而固收产品向来是资产配置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低波动固定收益往往能成为权益类资产的重要补充。

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 ,破“刚兑”已是固收投资面临的一大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固收投资究竟要如何进行呢?

固收投资破“刚兑”大势所趋

在国内固收投资爆炸式发展的时期,固收产品与刚性兑付几乎成了相互绑定的概念。刚性兑付,一般是指信托等固收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要给投资者兑付本金收益,当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没有监管规章对刚兑有过明确的界定,刚兑更多是固收投资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行规。

资管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换句话说,“刚性兑付”已被监管规章所禁止,个人投资者今后在购买固收产品时,将严格按照“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规则去执行。

固收投资不能再有“刚兑”思维

资管新规实施至今已有数年,然而在购买固收产品时,仍有投资者抱着“刚兑思维”去做投资。例如,一种比较典型的思想是,大型机构、知名企业的相关产品不太会出问题,即便将来产品违约,产品方还会兜底刚兑。

资管新规实则已明确提出了打破刚兑、规范固收资管产品、控制产品杠杆率、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等一系列指导措施。监管层破“刚兑”、规范固收投资的政策立场和执行力度不容质疑。所以投资者也应去调整过往的“刚兑”思维。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视固收产品为洪水猛兽,心存疑虑,有意回避固收资产同样不可取。在资产配置中,,适度配置固收产品有助于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性价比。

破刚兑,固收投资要躲避哪些“坑”

眼下,监管层所提倡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行业规则已成业界共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在投资固收产品时,应注意如下潜在风险:

第一, 底层资产的隐性信用风险

尤其是一些涉及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交易链条也比较长的资产,这类资产实体经济融资风险不易被察觉,其潜在违约风险也会更大。

因此,在实际投资时,投资者要多关注实体行业动态变化,例如钢铁、基建等产能去化重点行业,其融资风险较高,与之关联的固收产品违约风险也会更大。当面对这样的固收产品时,买还是不买,投资者需要审慎选择。

第二, 底层资产易传染扩散的信用风险

那些交易链条中涉及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资产,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产品链条上各环节都很难独善其身,到最后,投资者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投资者一定要穿透固收产品交易结构与底层资产,深入了解分析所购产品,做好风险防控预案。

投资固收产品的正确姿势

随着资管新规的进一步落实,当下固收产品“破刚兑”趋势已不可逆。在选购固收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掌握正确方法:

第一, 投资固收产品时,个人投资者应设定合理的收益预期。

一些固收产品的底层资产信用风险不透明、缺乏公允定价等问题还会存在。投资者应设定相对合理的收益预期,切忌以搏收益的心态去投固收产品。

第二, 投资者一定要坚持“一看二慢”的审慎原则。

关注固收产品收益率的同时,投资者更要对销售渠道、公司实力、产品投向以及融资方实力等进行全面考量,对于所投产品的合同条款更要仔细研读,特别是有关风控的条款,避免似是而非的理解,切实维护好自身投资利益。

第三, 借助专业机构进行固收投资。

一些固收产品底层资产牵涉的环节多,产品要素也更繁杂,普通个人投资者的精力和经验会很有限,很难对固收产品底层资产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认知。这时,投资者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投研力量,以实现更好更高效的固收投资。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基金的风险。高端合格投资者要求: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条件。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好买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如有转载需求,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重要声明:本文件中的信息基于已公开的信息、数据及尽调访谈等,好买基金或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变更。文件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文件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获得本文件的机构或个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文件版权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 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本文件中的信息均为保密信息,未经本公司事先同意,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本文本中所含信息,亦不可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