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基金 >

这些年,我们见证的泡沫和概念

时间:2022-05-30 18:24:20 | 来源:市场资讯

疫情,对于一些人来说,是落在身上的一座山。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落在眼前的一座金山。

而我们大多数人,更多只是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缩表在即

疫情以来,在美联储这个全球印钞机带领下放出的澎湃潮水,灌溉四野,各类资产价格水涨船高。

但出来混总要还的。

加息的序幕已经打开。而缩表的计划,即将于6月1日启动。

纯从流动性来看,相对于加息,缩表影响力更大,因为这个手段是直接从市场拿走流动性。

美联储此次整个货币政策转向力度,是过去40年最大的一次。

大放水冲起来的泡沫,随着水龙头关紧,即将一个一个的破碎。

人造肉

人造肉其实在疫情之前,随着明星Beyond Meat就已经先火起来,当初可是2000年以来,融资规模超2亿美元公司中,IPO首日涨幅最大的那一个。

当时,国内也是跟风出了人造肉月饼。

在疫情之后,人造肉之风再次吹起,Beyond Meat的股价重回近200美元的高位。A股的人造肉概念也风生水起。

而如今,高开低走的人造肉,从概念火爆走向了现实骨感。

Beyond Meat的股价,连最高点的零头都不到。

好在咱们的人造肉概念股们大多没跟着跑太远,依然专注在主业之上,这条粉色的线还算平稳。

素鸡、素肠、鱼豆腐,不香么?

散户的狂欢

跟Beyond Meat差不多,散户俱乐部罗宾汉(Robinhood)出道即巅峰。

散户神坛变成了祭坛。

想当初,GameStop散户大战华尔街巨鳄的故事多么的激动人心。Clubhouse也成为最火热的社交软件,不少大佬都还在里面做分享。

这个网红眨眼之间就过气,下载量很是冷清。

SPAC募资热退去

2年前,美国市场里的钱实在是太多了,优质资产供不应求。

而另一方面,创业企业急着走向公开市场,中介机构也想着从捞一笔。

各方利益驱动下,SPAC这种操作难度低,投入资源少,上市速度快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SPAC自然而然迎来井喷。

如今,距离这股热潮的兴起刚过了两年时间,许多公司已在预警倒闭,其中数十家公司通过SPAC上市方式拿到过数亿美元的资金。

View是一家做智能窗户的公司,自比是业界的亚马逊和特斯拉,还赢得了财大气粗的软银承诺,对其投资10亿美元。

通过SPAC上市后一度到过13.31元,而2021年5月以来,公司就没出过任何业绩报告。5月11日说它自己现金储备大幅减少到2亿美元,股价一度只有0.37。

SPAC,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预期承诺难以兑现,空白支票也将成为现实。

金融“创新”的泡泡

Luna币的一夜“归零”的事之前也讲过→《粉骨碎身真的怕,要留回本在人间》

而搞笑的是,不管是创始人和曾经的参与者仍不死心。

这两天,2.0计划重新启动,新Luna币即将空投。

推上的这张图很有意思。

2009年,著名的庞氏骗局主谋麦道夫,当初让投资者损失了600亿美元,判了150年,2021年4月逝世。

2022年,Luna币的创始人权道亨让投资者同样损失了600亿美元,然而他却创立了Luna 2.0。

不断的金融“创新”和滞后的金融监管。

奢侈品也要退潮?

3月开始,表届“硬通货”劳力士行情急转直下。

“公价28.6万元的超级热门款式宇宙计型迪通拿‘绿金迪’巅峰时期二级市场售价120万元,现在已缩水到50万元左右,其他表款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熊猫迪从40万元跌到了27万元,五珠链红蓝圈从24万元跌到16万元。”

像百达翡丽的鹦鹉螺5711也出现了掉头向下的势头。

过去两年,买奢侈品就是买理财,有人更是说比买基金还香。

未来会不会步其他资产的后尘?

这些天还在看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春拍。

赵无极1960年代抽象狂草系列巨作《29.09.64.》以2.78亿港元瞩目成交,成为全场最高成交价拍品,同时写下艺术家第二高拍卖世界纪录。

洪灏就聊到,艺术品行情滞后于经济周期,比如2008年衰退,但艺术品2010年才萧条。

这几位大佬的起起伏伏,我们也一起目睹。

前段时间,许老板在体验恒驰5的时候,点播了一首《等待》。“明知辉煌,过后是暗淡,仍期待着把一切重头来过……”

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次库兹涅茨,六次朱格拉,十八次基钦。

回望这些泡沫与概念,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长期主义,尽可能少犯错,找到其中值得托付的人和产品。

享受它、穿越它、回味它。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