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农银汇理赵诣:打破冠军魔咒,拼的是心态

时间:2021-11-12 19:23:03 | 来源:《财经》新媒体

持续抓住新能源行业的机会,赵诣打破了冠军魔咒,同时也经受住了规模增长的考验

文 | 黄慧玲

在一场小型交流会上,农银汇理基金赵诣被大家变着法子追问同一个问题:

究竟是赛道收益还是超额收益?去年,他以166%的收益拿下公募冠军。今年,他旗下的产品最高收益超70%。

“肯定有运气成分,行业给了机会。”赵诣用八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生怕自己的好运气突然没了。”

一季度期间,新能源板块大跌,赵诣经历了较大幅度回撤。周围的朋友时不时转个新闻链接给他,提醒道:冠军魔咒要来,投资思路要变一变了。

赵诣知道身边人的善意,也一度感到焦虑。他不那么确定,去年的成功究竟是运气还是其他因素?自己能不能管理越来越大的规模?能不能接住这么多投资者的信任?

他最终选择坚持原先的方法论:在熟悉的制造业里长期持有好公司。从2021年结果来看,新能源行情贯穿全年,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包括他自己。

随着组合规模的增大,他开了些新仓,都是一些以前很少涉足的行业和公司。看到它们开始给组合贡献收益,他的信心又足了一些。“更确信偏左侧交易方式的可行性,投资方法更强化,心理层面也更淡定了。”

采访中,赵诣频繁提及一个字,“慢”。公司的拐点是慢慢出现的,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慢慢清晰的,能力圈是慢慢变大的,基金规模是慢慢扩张的。

这两年新发基金数量井喷,赵诣顶着年度冠军的头衔,没有发行过一只新产品。目前管理的4只老基金总规模377.84亿元。(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年9月30日)

“二级市场喜欢线性外推,就像基金经理管钱,5亿元规模的产品管了就觉得马上能管500亿元,都想规模越做越大。但当真的到那个体量后,会发现和之前想法不一样。” 赵诣坦言,自己一度也想快速扩大能力圈,最后发现效果其实不是特别好。

“我们这个行业,最后比拼的不是智商,而在于能否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很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能不能更深入地沉下心来做事。”赵诣说。

“其实不仅是公募基金,各行各业能跑出来的就那么几个人,因为真的只有很少人能把挣快钱思维变成长期持续盈利的思维,并落实在过程中。”

在这场交流会中,赵诣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心路,解释了他的基金为什么今年收益高波动小,他对好公司和好行业的定义、对新能源板块未来的看法。以及“市场上那么多新能源基金,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

干货颇多,值得一读。《读数一帜》梳理如下:

看自己

Q:如何打破冠军魔咒?

A:肯定有运气成分,行业给了这个机会。今年的结果也超出自己的预期,年初面对规模大幅增加的时候,也没想到今年能守住还能取得不错的业绩。自己是一个起点比较低的基金经理,第一年管基金,遇到很多困难,业绩也不好,所以现在我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好运气突然没了。

在一季度的时候,自己管理的基金规模激增,业绩反而出现了回撤,很多质疑都来了。市场对冠军魔咒的记忆深刻,身边人也是一有这种新闻就转给我,说冠军魔咒要来啦,今年一定不能买这么多新能源了。很多人想给我一些善意的提醒,让我转变思路。

这时候我面临的压力更多是心理层面。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方法?2020年的成功究竟是运气还是什么?是不是能够管理这么大的规模?或者说,管理这么大规模的难度,其实更多可能在心理层面。

最后结果是,我坚持自己的方法,坚持以一个比较长期的角度去选好公司,取得了还不错的收益。

今年持仓里前十大有很多新的公司面孔,有的也持有半年以上,这些以前较少涉足的行业和公司开始贡献利润,慢慢出现拐点,也证明偏左侧交易方式的可行性,我的投资方法更强化,心理层面也更相信自己。

2021年年初有一波压力,但其实那时候我不是很关注业绩和排名,但周边的人天天会告诉你,你今天又变了多少,你排名多少了,投资思路是不是要换一换。这种干扰挺过来之后,现在就好很多。

Q:投资思路是怎样的?

A:首先是选行业,希望它是长坡厚雪的。我希望通过低换手、长期持有来获取利润,那一定希望这个行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时间周期比较长。

其次是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稳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整个新能源车在特斯拉上市时炒过一次,然后2017、2018年的时候又炒过一次,但为什么这次就与之前不同?因为过去它虽然也是空间很大,但很难持续。当时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更多是靠补贴的方式,谁是好公司,谁是差公司,彼时很难说出区别。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公司通过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研发,让整个竞争格局开始慢慢清晰起来,这导致从2019年开始,新能源行业的上涨比较持续。

选完行业后就是选公司,我对公司的筛选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我希望公司是行业的龙头。每个人对龙头的定义不一样,我更关注市场份额,希望它至少要做到行业前三,最好是第一。

再看客户结构,客户其实是对企业产品买单的群体。每个二级市场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懂企业,但与行业里的人比差距还是很大,二级市场的人更多是了解面上的现象。但在行业里,好的客户对供应商要求比较高,所以好客户也对应着优秀的供应商。

第二,希望它是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容易被弯道超车。很多行业技术迭代很快,导致头部企业一直在换。

第三,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张,我越来越看重公司的治理结构。基金规模大了以后,投资会偏向更长的一级市场风格,对于所投资的企业,要求哪怕公司质地稍逊,但它有一个非常靠谱的管理层,相对会比较踏实。

市场中投资的机会很多,不是所有钱你都值得你去赚,真正能够可持续、稳定安心的钱更好。

第四,希望看到公司的成长,体现为通过利润释放或者其他。行业景气度特别差的时候,不一定要求公司有特别多利润,但行业景气度起来之后,希望它能够通过利润的增长实现公司成长。

Q:如何看待景气度、估值、公司质地三者在投资中的权重?

A:很难说清,某些阶段的某些权重会比较大。毕竟这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

先说景气度。很多人会说投资应该基于景气度,我其实偏好在景气度最差时买。当出现风险的时候,往往能看出来企业是不是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对我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定可以等到它好的时候,毕竟这种公司很多以前就是好学生。

对于估值而言,任何时候都不可回避。如果一个企业持续增长都不能消化估值,它肯定有泡沫。我也遇到过有些投资,买的初衷是希望赚取业绩稳定增长的钱,但最后它被附加了主题,估值就涨到很高位置,我会选择卖出。

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他领域在研究深度方面和别人比有欠缺。如果对一个行业的研究,我最多只是市场平均,那最多只能赚到市场的钱,没有超额收益,如果只是为了配置去买,而不是真的理解它,那我可能会放弃买入。

Q:超额收益从哪里来?

A:就在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和公司里,在市场比较恐慌的时候买。我开新仓的公司其实很少,新买的公司可能不会马上体现,但隔一两个季度慢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投资走在自己正确的道路上就好。

投资要尽可能减少博弈,博弈很累且没有意义。

Q:一直高仓位怎么控制回撤?

A:这个问题最近大家关注确实很多,从业绩表现来看,基金回撤较小。但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从投资开始,就没有把所有持仓都押在一个方向上。

比如今年,很多人可能把组合都压在上游涨价逻辑上,或者押在某一些可能供需比较失衡的环节上,但从组合管理角度来说,这样配置结构存在偏差,基金经理不可能保证自己实时踩在供需和价格上涨对的节奏中。对我来说,管理规模越来越大之后,更难做到这样。我会尽量平衡,组合要在有的环节可能受损时,也有公司可以受益。

另外,我从行业维度上有一定增加,这些新增公司有些是半导体,有些是机械和军工,这样板块上涨节奏不一样,也会均衡一些。

Q:规模增长后有压力吗?

A:规模大了以后容错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如果只买一点,对收益并没有贡献,买多又会面临流动性问题。所以,在开一些新仓的时候,我会非常谨慎。

我从2019年开始,逐渐形成现在的投资风格,就是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换手率逐渐下降。虽然刚开始规模比较小,但从管理方式上,已经希望能够站在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换手率取决于你能够看得有多远。看得足够远,换手率自然会降下来。在换手率比较低的情况下,选公司的视角自然就会变得更长。当然,也会有选错的时候,尤其对一些东西理解没那么深刻时,选错概率比较大。

管理规模大了后,投资范围需要去扩张。只能通过慢慢学习和了解不同行业,才会找到新的公司。今年我投资的公司数量有一定扩展,目前这个时间点也取得比较好的回报。所以,规模出现比较大的增长,目前对投资和结果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Q:如何拓展能力圈?

A:能力圈需要慢慢拓展。今年一开始,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自己一度也想快速扩大能力圈,最后发现效果其实不是特别好。

当你把扩张速度和自己的学习速度匹配后,效果就会好很多,也不用特别着急。我希望也使得各种风格的基金经理都取得了很好的回报,不能始终在自己功劳簿上吃老本。

看市场

Q:怎么看接下来的新能源?

A:2020年龙头企业涨得比较好,2021年是新能源+,往新能源转型的公司都能取得很好的涨幅,2022年这种局面很难再出现。

首先,2021年拥抱新能源的公司,2022年需要开始逐步兑现利润和在新能源方面的真实力,不可能再讲概念就提估值。

第二,产业链上的公司估值持续提升的空间会有天花板,需要业绩的增长而不是估值的提升。2022年优秀的公司还有业绩持续增长,但差一点的公司业绩可能低于预期。

这两年整个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比较高,对于其他的新能源,比如光伏、风电这些板块,在基本面相对没有特别大的改善,但市场预期特别高的情况下,2022年一旦出现低于预期的情况,波动相对较大。

2022年,新能源会出现分化的情况,需要选出更好的公司。

正常来说,制造业的价格应该是持续平稳地下降,2021年因为供需的关系,有的环节甚至出现涨价,但这种局面得很难持续。二级市场喜欢线性外推,但有的公司业绩能够线性外推,有些不能,这是一个非常异常的情况。

我还是非常看好这个行业,即使2021年过完,全球渗透率在7%到8%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来消化估值。看2022年,很多中游一线公司估值在30到35倍水平,不算特别贵

Q:如何看待股价的回调?

A:回调分两种。

第一种是正常波折。这种情况下,下跌也意味着风险的释放,可以更便宜地买到这个公司,应该是比较庆幸的事情,除非开始只是为了赌一把风口做弹性投资。

第二种是逻辑破坏的情况。它确实做不出来,只能说看错了。

看同业

Q:你和其他新能源基金经理的区别在哪里?

A:我可能是所有管新能源基金的基金经理里最特殊的一个。

第一研究出身的差别。我是看机械、军工入行,看新能源其实属于半路出家,其他新能源基金经理大部分是看电力设备和新能源出身。

第二是管理经历的差别。行业基金经理,一般是先管行业基金有业绩验证,再管全市场基金,但我先管全市场基金再管行业基金,而我是制造业出身,更多会从制造业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公司。

Q:市场上有非常多新能源基金,能不能分享一下其中的区别?

A:今年基金之间出现的分化,是每位基金经理在各自熟悉的投资逻辑里,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些喜欢低估值,有些擅长寻找供需失衡的公司。

不能说因为一时涨得少就评价基金经理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框架和最后选的公司是不是能够自洽。如果体系是自洽的,你在坚持自己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都值得去尊敬。

我自己的感受是现在比2020年这个时候会更舒服。2021年分化特别严重,好的情形演绎到比较极致,差的情形也演绎到极致,这意味着2022年会有一些机会出来,有些好公司目前在低谷。

Q:基金经理之间比拼的是什么?

A:我希望大家以三到五年的维度来看待一位基金经理。这个行业最后比拼的不是智商,而在于你是不是能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有一个很长期的视角看待问题,能不能更深入地真正沉下心来去做事。

其实不仅是公募基金,各行各业能跑出来的就那么几个人,因为真的只有很少人能把挣快钱思维变成长期持续盈利的思维,并落实在过程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