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领域,总有那么一些词汇不招人待见,除了韭菜、熊市、跌停等,理财领域还有哪些词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呢?
黑色星期四
最近的泰达宏利888定投日互动当中,很多朋友问到,为什么周定投一般设置在周四?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是传说中的“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是原指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后来,就有传说,即周四下跌的概率大于上涨。大家对周四定投的原因也很多,一部分是担心周五美股下跌或周末利空,还有人认为股市一般采用“T+1”交易制度,如果投资者想在周末拿回资金,那么最迟要在周四卖出股票,故而周四下跌概率较高。
所以,一旦接受这个假设,很多人会把周四当做自己的定投日,认为在周四这天定投会使投资者成本更低,成本越低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小,投资者用相同的资金买入获得的基金份额更多,这样就降低了基金交易的成本,未来获得收益的概率越大。
不过,据Choice数据测算,近一年(2021.06.15-2022.06.10)的周四共有50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在这50个交易日中有26天为正收益,即近一年52%的周四是上涨的。这50个交易日涨跌幅的加权平均数也为正数。因此,在数据上,黑色星期四似乎并不具有说服力。(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基金定投交易日在任何一天都可以使用,并不拘泥于周几,一般基金定投不需要择时,因为基金定投取的是平均收益。基金固定投资扣除频率越高,成本越平均。
山顶冻人
山顶冻人形容每次都买在最高点,冻在山顶,一动都不敢动的人。
不过这山顶冻人的倒霉运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上证指数曾经有两次“高耸入云”。

一次是2007年10月26日,当天上证指数一口气冲到6124.04点。如今,大盘在3200点上下,才到这个高峰50%的位置。
另一次是2015年6月12日,当天上证指数最高触及5178.19点,是A股史上第二高峰。
要说点儿背,恐怕没人比得过这两天梭哈入市的山顶冻人吧?毕竟,这是A股三十多年里最特殊的两天,概率不到万分之二。
虽然,这些山顶冻人经历了惨烈的回撤,但好消息是:即使在A股历史最高点位买入基金,即使目前的上证指数还不到山顶的60%,拿到现在也回本了。
下面这张表,是2007年山顶买入不同类型基金后的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银河证券,截至2022/6/15,不作投资推荐,过往指数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一年后,熊市余威仍在,偏股型基金由于股票仓位最重,受伤最深。
三年后,各基金指数跌幅大幅收窄,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翻红。五年后,又是一波小熊市,跌幅再度扩大。
十年后,三大基金指数的收益率在40%左右。如果拿到现在,偏股基金指数收益率123.7%,平衡基金指数收益率95.45%,偏债基金指数收益率101.66%,年化分别是5.82%、4.82%、5.05%。
你可能觉得这个收益平平无奇。但是,我们的前提是,在大盘6124那天买入基金,这几乎是最差的时间节点。能回本,再获得一个“平平无奇”的收益,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相比前面两次山顶,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明显要低很多。
黑天鹅和灰犀牛
黑天鹅事件指的是17世纪之前,欧洲人以为天鹅都是白的,但没想到出现了一只黑天鹅,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就崩溃了,于是现在就把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料,且不同寻常的事件,会引发市场连锁负面反应。它具有以下特点:意外性、冲击性、可预测性。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黑天鹅和灰犀牛同为会造成金融系统崩溃的重大问题,“黑天鹅”突如其来,而“灰犀牛”则“厚积薄发”。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第二,黑天鹅是短期内直接发生的,而灰犀牛则是有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它是积累之后才爆发的。
第三,黑天鹅的损失有限,而灰犀牛会导致我们短期损失巨大。
希望我们的投资过程中不要遇到这两种动物,但是一旦遭遇,我们也不要忽视任何危机,从中吸取教训,得到养分,比如闲钱理财、不能只看眼前事,要目光长远等。

除了这些,说说你最听不得别人说什么?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以上观点、数据、及其他信息仅作参考,不作为基金销售的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意见,亦不构成任何产品交易的推荐。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自主判断进行投资,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基金排名机构的排名数据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投资者仔细阅读各基金《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基金投资人在投资前请确认已知晓并理解该基金产品特性与相关风险,具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