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上经常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投资诀窍,比如著名的“春季躁动”、“长假效应”和“五穷六绝七翻身”。这些投资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真的可以照着操作吗?
所谓“春季躁动”,是一种统计上的规律,即A股在每年年初会有一段时间涨势良好。因此,提前布局“春季躁动”,往往会有不错的收益。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春季躁动”确实存在,主要受到年初流动性充裕、两会政策利好、机构跨年度布局等因素的提振。
不过,“春季躁动”具体的时间不确定,期间涨幅最大的品种,也很难成为全年的主线。换言之,“春季躁动”面临“赢者的诅咒”。对投资者而言,在“春季躁动”里赚了钱,切不可就此放松警惕,而应密切关注基本面和政策,借此寻找真正的全年主线。
图1:“春季躁动”面临“赢家的诅咒”

数据来源:wind,2010年至2020年
“长假效应”是指在长假前,投资者为了获得现金或者防范意外风险,提前卖出股票致使股市节前表现较差,而资金回流使得股市节后表现较好的现象。可惜的是,今年春节和“五一”长假后,A股不仅未能如期上涨,反而出现了快速下跌,这或许与外部环境多变有关。
市场上还流传着“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大致是说股市在五月表现较差,六月继续下跌,七月则会大幅反弹。从实际数据来看,港股的走势比A股更符合“五穷六绝七翻身”的特征。
过去10年,恒生指数五月跌幅较大,平均下跌2.59%,六月跌幅收窄,平均下跌0.42%,七月则明显反弹,平均涨幅达1.59%,高于其余月份的0.53%的平均涨幅。如果剔除相对比较极端的2018年,恒生指数六月平均微涨0.09%。因此,在五月逐步布局港股,等待市场转暖,或是不错的选择。
图2:港股更符合“五穷六绝七翻身”

数据来源:wind,2011年至2020年
👉👉👉综合来看,股票市场上流传的投资口诀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结合具体环境操作,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上周五(5月14日),恒生指数五月已下跌2.43%。在基本面持续向好,估值整体不贵的背景下,当前或是布局港股的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