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了!

时间:2021-05-11 18:22:33 | 来源:富国大通

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人口数据细节如何?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

人口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490万,男女比例为105.07比100。此外,老年人占比继续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和资源环境处于紧平衡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此前,国家统计局曾表示:“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总人口仍然保持惯性增加,但根据数据判断,总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有可能是比此前预计的要早。但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不会根本改变,中国依然是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而预测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来的观点,在劳动力市场、老龄社会应对等诸多领域将引发更多关注。

应对老龄化措施加紧指定与落实

如何利用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形势下的老龄社会问题,规避低生育率陷阱问题等成为当务之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特别是将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国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以及将给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影响和挑战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业界人士认为,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需要构建反映多维利益诉求的平台,甚至于国际平台,通过技术进步和激励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女性平等事业发展和实施延迟退休制度安排,进一步开发性别红利和老年人力资本红利,推动劳动参与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型,全面激活人口质量红利;优化移民机制,调整劳动力空间结构,实现人力资源型和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的分工配合,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与人口老龄化相关联的劳动力储备和经济增长问题。

其次,需要通过适老化配套积极纾解民生社会保障问题。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险三大制度支柱,结合财源全面夯实老年期社会保障基础,做好适老化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把适老化从传统的老年宜居建筑和老年宜居住宅建设维度,拓展到老龄社会的社会环境适老化建构维度,包括为老服务产品、老龄产业等硬环境,以及服务、法律、规划、战略等软环境,以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适老化为双驱引擎力,充分对接适老化的制度保障,配套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老年民生问题的全局方案。

目前趋势下,如何寻找保障与投资机会?

● 老有所安,做好保障:

未富先老,保障不足是老龄化最大的隐忧。老年生活怎么过,用什么来保障,我们需要未雨绸缪。若是能在有能力时,能结合自身的需求配置相应的保险计划,将会为自己的未来多增加一份保障。比如,通过重疾险来抵御健康风险,年金险保障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等。

● 顺应趋势,挖掘机遇:

医疗健康护理需求普遍:老龄化为医药健康行业带来较为确定的投资机会。据测算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均用药费用是青年的3.7倍。基于需求,医药健康行业长期增长潜力较大,可关注相关主题。

科技创新是发展重点:当人口红利优势消失,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往往聚焦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此,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对劳动力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关注“银发市场”消费:如老年人更加重视膳食营养的补充,部分保健食品行业或迎来发展;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充裕,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旅游产品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多数老人退休后进入带孙子的阶段,可关注儿童消费等相关产业。

风险提示: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文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