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泰信基金又爆“老鼠仓” 投资者“用脚投票”

时间:2020-03-14 12:19:13 | 来源:东方财富网

距上次“老鼠仓”丑闻不到一年,泰信基金又曝出“老鼠仓”行为。

根据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信息,泰信基金原基金经理柳某伙同私募基金创始人,违反规定,共同利用柳某担任基金公司从业人员职务便利获取的未公开信息,从事相关证券交易活动,非法获利近5000万元,目前此案当事双方已被拘捕,均已获刑。

这是泰信基金一年来,第二例被披露的“老鼠仓”行为。去年9月,裁判文书网爆出,泰信基金原基金经理袁某伙同券商研究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双双获刑。

业内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老鼠仓”行为会影响基金公司的利益以及企业形象,大大降低在行业内的公信力。另外,“老鼠仓”行为也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让投资者对基金公司丧失信心。

“公私”合伙获利近5000万元

根据上述案件裁判文书,姜某、柳某违反规定,共同利用柳某担任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职务便利获取的未公开信息,从事相关证券交易活动,非法获利4619万余元,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且系共同犯罪。

2010年12月,被告人姜某设立上海云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3月,姜某设立“云腾一期”私募基金,并通过该私募基金从事证券交易。

2009年4月至2015年1月,被告人柳某担任泰信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管理泰信蓝筹基金,负责该基金的运营和投资决策。

Wind数据显示,柳某在担任泰信蓝筹基金经理期间任职回报为85.92%,任职期间同类排名为54/219。

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间,被告人姜某频繁与被告人柳某交流股票投资信息。柳某明知姜某经营股票投资业务,仍将利用职务便利所获取的泰信蓝筹基金交易股票的未公开信息泄露给姜某;或使用泰信蓝筹基金的资金买卖姜向其推荐的股票,并继续与姜交流所交易的特定股票,从而泄露相关股票交易的未公开信息。姜某则利用上述从柳某处获取的未公开信息,使用所控制的证券账户进行股票交易。

上述时间段内,姜某控制的“杨某某”“金某”“叶某”证券账户及“云腾一期”私募基金证券账户与泰信蓝筹基金账户趋同买入且趋同卖出股票76只,趋同买入金额人民币7.99亿余元,趋同卖出金额6.08亿余元,获利4619万余元。

2015年11月,被告人柳某在接受证券监管部门调查时如实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被告人姜某在一审庭审后认罪。

此次老鼠仓事件并非泰信基金首例。2019年9月份,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二审刑事判决书显示,长城证券研究员区志航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利324万元。他的共犯是泰信基金原基金经理袁某,袁某自2012年3月起担任泰信先行策略基金经理。

“老鼠仓”触发“警戒线”

在上海证券基金评级中心分析师姚慧看来,公司频频出现“老鼠仓”事件,即使最后证明与公司无关,只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行为,也会使投资者对公司失去信心,最终“用脚投票”,转投其他基金公司的怀抱。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例如社保、保险、养老金、财务公司等都有各自的内控机制,一旦触发“警戒线”就会启动强行赎回机制,显然“老鼠仓”必定触发“警戒线”,将极大影响公司的资产规模及未来的增长潜力。

对投资者而言,资金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无可避免。“老鼠仓”本质上就是通过减损基金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而谋取基金经理个人的非法收益。

姚慧坦言,无论最后基金经理个人是否获利,基金投资者的损失都在所难免,因为基金经理故意为之的使其错过了最佳建仓和获利了结时机。而最让基金投资者痛苦的是,他们依靠个人判断很难甄别此类风险,回顾过去被曝光的案件,一些赫赫有名的基金公司也牵涉其中,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一些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可能因为失望而彻底离开这个市场。

事实上,从2015年证监会首次批量处理出现“老鼠仓”的基金公司开始,证监会同审计、公安司法机关密切配合,严打“老鼠仓”的决心不容置疑,对涉案人员做出有罪刑事判决、市场禁入等处罚措施,涉案公司也可能被责令整改、甚至暂停新业务申请,对公募行业起到了较好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管理规模萎缩

上述两位基金经理都是在泰信基金任职期间发生的“老鼠仓”行为,泰信基金难免沦为舆论的中心。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避免这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表示,由于老鼠仓具备较为隐蔽的特性,这就需要完善的监控以及防范体系,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可以将交易所、协会等监管部门的信息进行互联互通,合理配合。其次,加大处罚力度,能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此外,还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完善职业准则,在从业者源头上减少老鼠仓行为的发生。

姚慧还谈到,基金公司都有一套成熟的内控体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区别在于各公司执行力度存在差异。

她举例称比如研究、投资、交易和风控四个环节相互独立,风险控制过程分为事前的风险识别和预警、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评估及处理,一般的操作隔离包括在交易时间对投研人员手机集中保管、禁止无线上网、禁止使用无法监控留痕的即时通信软件、基金经理投资决策和交易信息严密隔离,办公电话录音记录、交易室全程监控等。

若不是此次基金经理“老鼠仓”再次刷屏,这家业内首家信托系公募基金,成立17多年以来几乎毫无存在感。

记者梳理泰信基金近年来规模发现,其在2015年达到最高规模200亿元。如今管理规模萎缩至28.6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23亿元。

对比与泰信基金同期(2003年)成立的多家公司,多数都已经风生水起,管理规模也达到数千亿元。比如广发基金、兴全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

除规模发展停滞不前外,从单只产品看,泰信基金目前迷你产品较多,多数产品规模低于1亿元。此外还有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可能会有清盘风险,比如:泰信增强收益、泰信鑫利、泰信双息双利基金。

根据Wind数据,截至3月10日,泰信增强收益(C份额)近三年(2017年3月10日~2020年3月10日)同类排名均靠后,分别为134/149、135/148、133/145。另外,两只基金近三年来的同类排名也是中下游水平。

姚慧分析,泰信基金产品规模迷你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业绩。通常情况下,迷你基金出现的两大原因是机构定制基金遭遇机构赎回和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张婷表示,如果发生清盘,投资者的资金不会受到损失,会根据清盘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净值退回投资者账户,但由于清盘的流程较长,投资者会承受一部分的资金占用成本。

姚慧补充到,基金清盘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需要分情况来看:收益正常的基金按净值清盘,对投资者影响不大;长期亏损的基金清盘,投资者浮亏兑现;封闭式基金清盘,相对于折价交易,对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件好事。

记者就二次发生“老鼠仓”事件以及后续整改事宜采访泰信基金,然而泰信基金相关人员表示,公司不接受采访。截至记者发稿,记者也未收到回复。

(原标题:泰信基金又爆“老鼠仓” 投资者“用脚投票”)

(责任编辑:DF12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