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监管“从严”基调不变,转型发展攻坚期——2021年信托市场年度报告

时间:2021-06-12 08:28:30 | 来源:华宝财富魔方

分析师:杨宇(执业证书编号:S0890515060001)

分析师:王震(执业证书编号:S0890517100001)

1. 信托行业环境分析

1.1. 宏观经济环境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的冲击下,国内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收缩,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6.8%,后续随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落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国内经济从底部开始持续修复,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2020年GDP增速达到2.3%。

展望2021年的宏观环境,大的主线有如下几点:一是经济将延续2020年持续修复的态势,之前已经修复到疫情前的板块如工业生产、房地产投资等可能会出现见顶回落的情况,而之前修复比较滞后的板块,如消费、制造业投资等将从底部加快修复。二是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内生动能的增强,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稳杠杆”将成为全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三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国内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

具体来看:

经济增长方面,经济继续保持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等顺周期的拉动力量增强,整体结构优化,内生动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随着疫苗的落地,海内外经济将加快修复,有望出现内外需的共振,考虑到海外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很难一蹴而就,国内的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韧性。工业企业的需求、盈利、库存与产能渐次修复、金融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保持较高力度等有利条件支撑制造业投资的持续改善,供给端的数字化改造、产业链“补短板”及高端设备国产化的进程预计将持续推进。同时,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带动就业市场的好转和居民收入的回升,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动机,提升消费意愿,同时随着常态化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和疫苗的推出,线下消费场景受疫情影响程度逐渐减弱,部分服务业消费有望快速回升。消费向正常状态回归的动能较强。

不过,随着政策回归正常化,基建投资面临的项目缺失问题凸显,房地产面临融资政策收紧的压力加大,后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有见顶回落的压力。总体上看,经济继续向正常状态恢复,同时结构优化,内生动能不断增强。

宏观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将有序退出,政策重心逐步向“防风险”侧重,“稳杠杆”的重要性提升。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把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一直以来是我们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在2020 年的抗疫特殊时期,“经济失速”即为最大的风险,因此政策重心侧重于“稳增长”。

但伴随经济增速逐步往合理区间靠拢,政策的主基调将逐步回归到疫情之前。从政策节奏上看,三大攻坚战之一的“防风险”的收关阶段被疫情打断,预计随着疫情带来的冲击的逐步修复,“防风险”的收尾工作会加快推进。从现实情况来看,为应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上半年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在拉动经济快速恢复的同时,也带来宏观杠杆率阶段性地快速攀升,2020年末,实体经济宏观杠杆率达到270.1%,较2019年末大幅上行24.7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的压力。

1.2. 金融监管环境

过去三年,信托行业面临的政策大环境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尽管因为疫情的冲击,2020年金融监管环境在一开始有所放松,但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好转,政策重新开始收紧,尤其在6月份之后,对于信托的监管则明显收紧。在2020年对信托行业影响比较重大的政策包括:

《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将重塑信托市场格局

为贯彻落实《资管新规》,2020年5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一方面,在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后,信托行业作为传统非标主体,转型方向明确:压降通道类与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类信托,推动财富管理信托、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类信托。根据信托业协会披露2020年末行业受托资产规模20.5万亿,其中融资类和事务管理类合计占比69%,后续仍需继续压降。投资类信托对信托公司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短期内快速拓展规模的可能性低,行业受托资产规模预计将继续收缩。

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限制非标资产不超过全部集合资金信托合计实收信托50%(据统计,信托实收余额一般为受托资产总额的90%-100%)。从信托业协会披露数据看,2020年末信托公司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三类传统标准化证券产品的占比合计13.87%,非标的投资占比在信托行业中为绝对高占比,由于此前未有非标投资上限约束,这相当于对行业非标投资提出了压降目标。

对行业内信托公司来说,若不愿被迫接受非标资产信托业务的压缩,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非标转标,借此政策契机做大标准化类投资品信托规模,逐步实现向主动管理型业务的转型,通过做大整体规模来增加非标投资的绝对值;二是增强资本实力,信托公司由于受净资本管理办法及信托业保障基金约束,新设信托产品需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资本及信保基金,因此资本实力是做大规模及减弱集中度限制的核心要素之一。

此外,征求意见稿规定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信托,可以以信托财产对外提供担保,可以以卖出回购方式运用信托财产,可以融入或者变相融入资金,其中结构化信托总资产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40%,非结构化信托总资产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200%。期待已久的正回购终于落地,有利于信托公司向“固定收益+”业务转型。

《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对压降信托通道业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20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坚持“去通道”目标不变,要继续压缩信托通道业务。对信托公司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重点是要求信托公司加大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和化解工作;对压降信托通道业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监管部门2020年为信托公司制定的压降计划是,全年全行业压降1万亿元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类信托,在2019年末基础上继续压降2万亿通道类信托。

至2020年中,多家信托公司收到来自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明确各家公司压缩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的具体规模——以各公司2019年底的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规模为基础,各自压降比例在20%。

至2020年底,为了保证全年压降万亿融资类信托的目标达成,多家公司收到了来自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必须完成年度压降任务”。而针对一些业务数据仍处高位、没有达到监管要求的信托公司,监管部门发出“全面暂停融资类业务”的通知。

监管人士表示,压降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不仅过去要求压,现在要求压,今后还会要求压降。监管政策不会一刀切停止信托公司开展融资类信托业务,而是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促使其优化业务结构,直至信托公司能够依靠本源业务支撑其经营发展。

展望2021年,信托业严监管态势将继续保持。2021年2月份召开的2021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人士明确表示,2021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而对于今年“两压一降”的期待目标,监管人士也向各大信托公司高管作出清楚传达。值得一提的是,监管人士还在会上通报2020年信托公司压降任务完成情况,现场点名批评近20家信托公司,其中不乏央企、国企背景信托公司。监管人士要求各家信托公司认清形势,不要有侥幸或者观望心理。

监管部门层层推进规模压降工作,主要意图在于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化解信托行业风险,以及继续严控资金流向。一方面,加快表外信贷业务向表内回归,限制表外信贷业务的无序发展,减少表外信贷监管套利空间,这与打击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的基调相一致。另一方面,近年来信托产品风险有所上升,监管部门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也有助于防范相关业务风险进一步扩大。

2. 信托产品市场发展分析

2.1. 严监管下信托规模持续压缩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止2020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0.5万亿元,较2019年末下降1.1万亿元,连续两年规模压缩在万亿以上;较2017年末的历史高点位置,规模压缩5.76万亿,也是从2017年末开始,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连续12个季度下降。从纳入资管新规的资金信托的情况来看,截止2020年末,资金信托规模为16.3万亿元,较2019年末下降1.6万亿,同比增速-9.09%,资金信托规模压降的幅度比整体信托资产规模的压降幅度还要大。在2020年严监管环境下,信托业规模面临较大的压缩压力。

从信托资产规模的季度增速变化来看,2020年四个季度,信托资产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38%、-5.56%、-5.16%和-5.17%,季度同比数据持续处于负值区间;季度环比来看,2020年四个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1.32%、-0.23%、-2.43%和-5.36%,信托资产规模连续四个季度缩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宏观政策大幅放松,信托资产规模的压降速度有所放缓,不过随着经济逐步从疫情的冲击中逐步恢复,规模压缩的节奏开始加快,6月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监管大幅收紧,可以看到三季度和四季度,信托规模环比回落的速度较快。

2.2. 信托资产的资金来源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20年末,集合信托规模为10.17万亿元,同比增加2.52%,规模占比49.65%,较2019年末上升3.72个百分点。2020年四个季度季末的数据显示,集合信托规模占比分别为46.99%、48.35%、49.42%、49.65%,全年持续回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一信托规模则出现了明显的压缩。截至2020年末,单一信托规模为6.13万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3.46%,规模占比大幅下降7.16个百分点至29.94%,不足三成。2020年四个季度季末的数据显示,单一信托规模占比分别为35.99%、34.63%、33.18%、29.94%,全年持续回落。

此外,之前占比不高的财产权信托的规模出现了大幅的回升。截至2020年末,财产权信托规模为4.18万亿,同比大幅增长14.03%,规模占比上升到20.41%,较2019年末增加3.43个百分点。

从信托资产的资金来源来看,结构不断优化,集合信托规模和财产权信托规模及规模占比均出现明显提升,而单一资金信托的规模和占比则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与管理财产信托占比达到70.06%。可以看出信托行业正在逐步降低对于机构客户的依赖,信托业务资金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集合信托规模占比的提升,也提高了信托负债端的稳定性,有利于在资产端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

2.3. 信托的功能结构变化显示信托行业正加速向主动管理类业务转型

从信托的功能结构上看,2020年信托业务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在严监管的倒逼下,信托公司在加速压缩融资类业务和以通道为主的事务管理类业务,而开始选择加速做大投资类业务,积极向主动管理类业务转型。

具体来看,截止2020年末,融资类信托存量规模4.86万亿,较2019年年末减少9747亿,降幅高达16.71%;存量规模占比23.71%,较2019年末回落3.28个百分点。从融资信托规模变化的节奏上看,2020年走出了一个先上再快速压缩的过程。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融资信托规模存量环比分别增加3458亿元和2678亿元。随着下半年政策的收紧,融资类信托规模开始大幅压缩,2020年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5.95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减少4966.43亿元;四季度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4.86万亿元,环比三季度末减少10916.31亿元。三季度和四季度的两个季度合计压降15882.74亿元,减去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新增融资类信托6135.89亿元,全年共压降近1万亿。

投资类信托规模则出现大幅回升。截至2020年末,投资类信托规模为6.44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1323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84%;规模占比31.46%,较2019年末增加7.75个百分点。从增长的节奏来看,2020年四个季度季末的投资类信托存量规模的环比增速分别为-0.3%、2.9%、8.1%、13.46%,投资信托规模的增长有明显的加速趋势。

事务管理类信托受去通道的影响,规模出现大幅压缩。截至2020年末,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9.18万亿元,同比下降14646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3.75%;规模占比为44.84%,较2019年末下降4.46个百分点。压降的事务管理类中的绝大多数是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特征的金融同业通道业务。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事务管理类业务量与占比一直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之间多层嵌套、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随着融资类业务和通道业务的大规模压缩,而投资类业务规模的大幅提升,信托公司的业务结构中主动管理相关业务的占比有明显的提升,这在信托报酬率上有所体现。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信托平均年化综合报酬率从2019年末的0.36%大幅反弹至2020年二季度末的1.26%,回升幅度较大。

2.4. 产品的收益和久期分布——以集合信托为例

对于信托产品收益率和久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用益信托网提供的集合信托的数据。根据用益信托网不完全数据显示,2020年,已公布的集合理财类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8.16%,与2019年相比平均收益率下行101个bp;其平均信托年限为2.33年,较2019年增加0.47年。

观察信托的平均月预期收益率,从2018年11月份开始,新成立的集合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一路下行,直到2020年10月份见底,相对于高点收益率回落幅度高达185bp,显示实体经济通过信托进行融资的成本有了明显的回落。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因此市场整体利益下行,叠加政策引导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使得今年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2020年10月份开始,信托收益率开始探底回升,这主要是从2020年5月份开始货币收紧的滞后的反应。根据以往的经验,货币政策的变化向实体融资成本端的传导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

观察信托的平均久期,可以发现,新成立信托的平均久期从202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抬升,此前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久期普遍在2年以下,而从2020年4月份开始,每月新成立的集合信托的平均久期都在2年以上。主要是和监管力度加大,整改过渡期越来越临近,信托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越来越重视非标资产的久期匹配。

从不同期限的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的趋势来看,从2019年四季度开始,二年以上期限的产品与一年期产品的收益率的分化开始加剧,二年期以上产品收益率下行幅度更大;而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一年期产品和两年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则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收敛。具体来看,2020年末,一年期产品、二年期产品、二年期以上产品的收益率分别为7.06%、7.22%、6.73%,分别较2019年末下降84bp、132bp、94bp。

不同投向的集合信托平均预期收益率呈现如下的特征:

横向来看,不同投向的集合信托的预期收益率有明显的分化,金融类信托的预期收益率明显低于其他几类。具体来看,2020年,金融类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3%,较2019年回落121bp;房地产类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65%,较2019年回落62bp;工商企业类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82%,较2019年回落38bp;基础产业类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59%,较2019年回落24bp。

纵向来看,2019年以来,不同投向的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均呈现下行的趋势。不同的是,房地产类信托的收益率从2020年10月份开始出现探底回升,也反应出地产相关融资的监管收紧。

2.5. 信托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

从2018年开始,即金融防风险三年攻坚战启动开始,监管主动处置化解风险,信托行业风险项目和不良率持续快速攀升。

中国信托业协会此前会披露信托行业风险项目和风险资产规模的数据,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测算出信托产品的不良率。不过,信托业协会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停止更新了这个数据。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信托业的风险项目个数达到1626个,同比大幅增长61.63%;风险项目涉及的资金规模达6431亿元,同比增加127.2%。其中,集合类信托存量不良资产规模占主要部分,规模达3949亿元,同比增长126.6%;单一类资金信托不良资产规模2414亿元,同比增长129.3%;财产权信托不良资产规模只有68.12亿元,同比增长94.98%。

不良率快速攀升。通过计算,信托整体的不良率由2018年末的0.98%上升至2020年一季度末的3.02%,不良率上升2.04个百分点;集合信托的不良率由2018年末的1.51%上升至2019年末的3.94%,上升了2.43个百分点;单一资金信托的不良率由2018年末的0.83%上升至2019年末的3.14%,上升了2.32个百分点。

信托违约数据方面,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20年全年,集合信托产品共发生310多起违约事件,涉及违约项目金额超过1600亿元。2021年,信托行业的历史风险仍在加速出清。2021年4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从研究机构处获得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共发生65起违约事件,虽然违约数量较2020年一季度进一步攀升,但违约项目金额却较去年同比下降33.69%。

信托项目风险会集中爆发原因包括: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导致企业业绩不佳,经营风险较高;二是过去激进展业导致的风险积累和监管压力下对风险项目的排查清理加速。信托项目风险暴露的项目主要是存量项目,存量项目中通道业务和非标资金池类业务的清理是重点,但还需要时间消化。

3. 信托投向结构分析

3.1. 新发行的集合类信托的投向结构分布

信托按投向可分为五类:金融类、房地产类、基建类、工商企业类、其他类。为了更好地观察新发行的信托投向结构的变化,我们选择更高频(月度)且公布较为及时的用益信托网上披露的集合信托新发行数据作为研究的参考数据。2020年新发行的集合信托投向呈现出金融类信托规模明显回升,而地产类信托的规模则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的特征。具体各个投向的信托的情况见下文。

3.2. 金融类信托

2020年,新发行的集合信托中投向金融领域的规模为10942亿元,同比增加58.9%;规模占比36.1%,较2019年上升10.3个百分点。金融类信托表现异常突出。

这其中主要是靠标品信托的规模的增长来拉动的。标品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依据信托文件的约定,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标品信托投资收益直接或间接由公开市场价格决定。比较典型的标品信托业务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期货、金融衍生品等的信托产品。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末,标准化金融产品投资的资金信托,同比2019年四季度末增长15.44%,在股票、基金、债券三大品种中,同比均是正增长,而信托资金流向金融机构余额同比2019年4季度末下降20.76%。

2020年一季度,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二至四季度,我国金融市场对宽松流动性和积极财政政策作出了正面反应,股票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牛市行情,社会资金向金融资产转移。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发展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信托公司纷纷布局证券投资类信托,使得以证券投资类为主的金融类信托数量出现上升。

信托业将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标品信托是行业转型的普遍共识。2021年是资管新规所给予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且《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和《信托公司资本管理办法》预计将于2021年出台。降杠杆、去通道和降规模依然是监管的主基调,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信托本源是信托公司的必然选择。金融类信托产品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力的重心之一,该类产品尤其是证券投资类等标品信托产品是做大资产规模提升非标额度的重要手段。信托业围绕受托服务功能,强化主动管理能力,发展证券投资信托,通过TOF、证券投资、定增、打新、“固收+”等业务重点布局标品信托。

3.3. 房地产信托

“房住不炒”的政策方向上,2020年房地产监管持续收紧,地产类信托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2020年,新发行的房地产类集合信托规模为9202亿元,同比回落7.7%;规模占比30.4%,较2019年回落7个百分点。从发行节奏上看,上半年发行规模较大,6月份是发行高点,随后月度发行规模则有所回落,这与政策收紧的节奏大致一致。

2020年7月,宏观经济部门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来明确“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

2020年8月出台的“三条红线”限制房企融资需求,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以“三条红线”为代表的地产融资收紧政策的出台,从房地产企业自身出发,直接限制有息债务增长,将对最近几年房地产企业的高周转经营模式有所限制。三条红线至少从两个方面限制高周转经营策略:一是对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有明确的上限要求,这导致通过高周转销售期房回笼资金的空间明显受限;二是通过限制负债率增速从资金源头约束开发商通过加杠杆融资的拿地行为。

2020年10月,监管部门严格管控房地产信托额度,严禁为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提供便利,不断加大力度处置风险资产。

2020年最后一天,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主要内容是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设置“两条红线”:一是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进行分档考核,如第一档包括六大国有大行的两个上限(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40%和32.5%。二是对商业银行达标设置了过渡期,对于距离达标2个百分点以内的,过渡期为两年,超过2个百分点以上过渡期为4年。这两条红线是约束金融机构信贷供应。因此,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部分商业银行必须收缩房地产贷款业务。

2021年2月7日,监管人士在2021年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2021年将继续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1万亿(目前存续规模4.86万亿),其中股权收益权、资产收益权、永续信托等将融资类包装成投资类的信托产品遭到了监管的否定(准确来说应该是存在违规的投资类产品全部纳入融资类产品进行监管),接下来的地产信托业务走向将全面调整至股权投资及回归本源的家族信托等产品的方向。

预计后续房地产信托仍面临较大的收缩压力,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三道红线”政策之下,房企融资规模受限,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模式需进行升级改造;其二,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的监控和限制没有放松,房地产信托产品额度困扰信托公司;其三,受华夏幸福债务逾期等负面因素影响,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对于地产信托风险警惕性提高。

3.4. 基建信托

2020年,新发行的集合信托中投向基础产业领域的规模达5902亿元,同比回落5.4%;规模占比19.5%,较2019年减少3.9个百分点。从发行节奏来看,发行规模主要集中在上半年,1-6月份,发行规模高达3989亿元,占全年发行规模的67.6%。主要原因是上半年,疫情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较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承压。为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政府宏观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基建项目融资需求明显上升。而到了下半年,政策则有所转向,对于地产政府的债务问题和宏观杠杆率的攀升的关注加大。

当前的宏观政策导向是降低政府杠杆率。2021年3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这意味着一是降低政府显性杠杆的上升速度,二是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针对第一个目标,《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去年的实际支出增长1.8%,这是2003年以来的新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去年实际支出增长11.2%,是2017年以来的新低。

针对第二个目标,目前已经有比较明显的信号:

第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强调今年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通过梳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报告发现,绝大多数省份在部署今年财政工作时,强调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第二,2020年以来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余额持续下降,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但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政府隐性债务已经进入下降通道。

第三,2020年年末以来,永煤债为代表的地方国企债务违约,多个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民企也出现债务违约或展期,两支中超球队解散,表明地方政府维系债务刚兑的意愿已经大大降低。

第四,2021年3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都体现了控制债务风险的导向。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基建类信托的规模在2021年难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国内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化是必然趋势,加之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仍具有一定回升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为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投向,将为城投企业投资提供一定的项目储备空间,城投企业的重要投资主体地位仍将持续。另一方面,受银行、债券等渠道资金涌入,中央着力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管控,以及地方政府压降融资成本的影响,信托公司开展政信类信托业务相较于以往难度提升,政信类信托的募集规模难以有较大提升。

3.5. 工商企业类信托

根据用益信托网数据,2020年新发行的集合信托中投向工商企业规模37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4%;规模占比12.3%,较2019年增加3.5个百分点。工商企业类信托规模和占比的回升,可能和疫情之后,监管督促金融机构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有关。

近年来,经济下行,资管行业整顿,工商企业类项目风险,较其他类型更前暴露,金融机构偏爱头部、国有企业、地方龙头,普通工商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稳定授信,多重因素叠加,单一项目风险,极易上升到单体机构风险。自然人投资者投资偏好避险,此类业务或将有段时间备受冷落。

4. 信托市场发展展望

展望2021年,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逐步回归常态,疫情期间的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资管新规过渡期剩下最后一年,信托公司转型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关键的时期。

严监管态势将持续,通道规模和违规融资类信托规模持续压缩。从监管政策看,2021年,信托监管仍面临较为严格的态势,监管明确表示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资金信托新规、信托公司资本管理办法有望落地,对于非标业务的限制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对信托业务和固有业务的关联交易也会受到更大约束。监管部门可能在促进发展服务信托、证券投资信托等方面提供新的鼓励政策,提升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度。可以预见2021年集合信托产品非标转标将会加速,以房地产类信托为代表的非标类产品大概率继续加速转型,传统的贷款类业务将逐渐减少,而投资类业务和服务信托等类型的产品逐渐开始大幅增加。

从信托公司发展来看,在持续收紧的监管政策以及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下,信托业务仍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型的方向不变。主要业务调整方向有以下四个:

一是大力发展证券投资类信托。更能体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受托人定位,能够发挥资金募集和资产管理优势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能够解决融资类业务潜在的“刚性兑付”问题,符合监管导向和市场需求。布局TOF、固收+、打新、量化投资等产品,提升投研能力,抓住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

二是积极开展股权投资等投资类业务。信托公司由于业务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敏锐性,在引导资本进入实业、服务实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产业的主动管理业务将是信托公司在未来资管行业竞争中安身立命的“专属捕鱼区”,而基于产业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将是令信托公司在行业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能力。未来,信托公司要培养标准化产品投资团队和投资能力;努力提升资产判断和把控能力,加大股权投资业务拓展力度,逐步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

三是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证券行政事务管理、以账户为核心的资产配置、家族信托等服务信托业务。服务信托被认为与资金信托、慈善信托并列的信托业务类型。2020年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在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特色优势中要求,信托公司要积极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和慈善信托的本源业务,将服务信托作为支撑信托行业转型的“三驾马车”之一。2021年5月份出台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服务信托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服务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运用其在账户管理、财产独立、风险隔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和服务能力,为委托人提供除资产管理服务以外的资产流转,资金结算,财产监督、保障、传承、分配等受托服务的信托业务。同时明确了服务信托业务和公益(慈善)信托业务不适用该办法——对于以受托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信托业务,无论其信托财产是否为资金形式,均不再纳入资金信托,包括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企业年金信托、慈善信托及其他监管部门认可的服务信托。从未来看,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属于典型的已经发展起来的服务信托,需要加大拓展力度,持续深耕细作,打造为信托核心业务。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信托服务功能,挖掘更多发挥服务功能的领域,如养老、消费权益等。

四是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伴随着高净值管理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方面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财富管理将是未来信托重点发力的方向。同时财富管理业务也是信托行业的本源业务,向财富管理方向的转型也符合回归本源的监管要求。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方面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牌照优势是信托公司的核心优势,信托是唯一可以横跨实业、货币、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配置。其次,与其他私募产品相比,信托产品拥有健全完善的体系,收益回报率相对更高。再次,家族信托产品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法律地位的制度优势。做好财富管理业务既需要大量的客户积累,也需要资产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一步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财富管理平台,逐步降低对商业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度;其二,加快专业财富管理团队建设,通过专业化投顾,有效的发掘投资者需求;其三,在业务特色方面,重点将家族信托作为信托业财富管理发展的方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