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ESG月报
2022年3月(总第13期)
2022年3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汇丰中国A股大盘多因子ESG指数,这是国际资管机构采用中证ESG评价体系编制的定制化指数。该指数从沪深300指数样本中,选取经中证ESG评价筛选后,在价值、质量、低波动和动量因子上综合表现较好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采用因子综合得分加权,以反映个性化大盘多因子策略的整体表现。截至2022年3月,中证指数累计发布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105条,其中股票指数78条,债券指数26条,多资产指数1条。目前,基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等宽基的ESG指数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ESG基准、ESG领先和ESG策略等系列。


2022年3月,英大中证ESG 120策略指数基金成立,规模合计2.08亿元。截止2022年3月底,基于中证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产品有59只,规模合计1094.61亿元[1]。ESG等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规模不断增长,为碳中和国家战略增添新的投资工具,推动高质量资本供给。
境内ESG市场方面
上交所于3月1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旨在为上交所支持资本市场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服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行动纲领。
生态环境部3月15日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核算与报告工作。《通知》要求2020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发电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2022年3月31日前完成排放核算;同时,满足以上排放标准的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也需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
国资委3月16日宣布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切实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工作,“一企一策”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境外ESG市场方面
香港联交所3月14日刊发《2021年上市委员会报告》,其中梳理了ESG信息披露最新要求。根据《报告》,经修订的《企业管治守则》及相关《上市规则》条文已于2021年12月刊发,进一步提升香港上市发行人的企业管治标准(尤其是在企业文化、董事独立性及多元化方面)。此外,联交所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TCFD)的多个主要建议纳入了ESG报告规定,并于2021年11月刊发了《气候信息披露指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3月21日公布一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规则提案,拟强制要求在美上市公司披露气候变化相关信息。一是企业气候风险相关信信息,二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拟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要求部分公司披露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基金会)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3月24日达成一项关于ESG标准的合作协议,就推动全球ESG标准统一达成一致,旨在服务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满足全球投资者对于具有实质性、可比性、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信息的迫切需求,减轻公司报告负担。
境外ESG产品方面
道富资管、德银资管等机构发行多只涉及ESG等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基金产品,主要包括6只巴黎气候协定ETF,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截至2022年3月底,美国市场共有ESG ETF 118只,规模876.95亿美元。

截至2022年3月底,沪深300 ESG基准指数、中证500 ESG基准指数自2017年7月以来的累计收益分别比母指数高2.46%和7.47%,两条指数最新成份股中分别有78.72%和49.75%的上市公司采取了明确碳减排措施,平均社会贡献值分别为472.06亿元和43.9亿元,均高于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反映了ESG基准指数相对母指数在ESG方面的优异表现。


左右滑动查看图表

研究方面
应对气候危机对强化创新实践、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将从微观和宏观两条路径向金融体系传导,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微观视角下,气候变化问题可能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影响盈利能力,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增加实体企业的信用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导致部分资产(如碳密集型资产)的价格变动,由市场连锁反应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可能制约资金融通效能,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相关经营活动和制定投资决策。宏观视角下,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引发大量资产重新估价,降低风险分散效果,投资者在投资环境变动时存在的趋势效应可能加剧金融市场整体性风险。
金融体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环节。国际市场开展气候金融工作与气候风险管理实践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从监管层面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构筑更畅通的气候融资方式;二是明确气候金融相关标准,规范气候金融转型进程;三是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气候风险应对方法。
碳中和目标激发了中国扩大气候金融规模的潜力,中国通过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助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实现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中国正加速从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方面多点发力,将碳中和战略目标付诸行动。
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增强国内气候金融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气候金融相关标准,畅通气候资金对接气候项目的信息渠道;二是丰富气候金融产品,引导社会各界资本注入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激活投资机构对气候金融的贡献力;三是将气候金融绩效纳入监管考量,引导社会资本向气候风险管理领域倾斜。
注释
[1] 截至2022年3月31日基金一季度报告数据,如无一季度报告数据,采用基金成立公告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