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 >

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板块,值得你关注

时间:2022-06-10 18:23:16 | 来源:市场资讯

2022年市场的深度调整,让投资者始料未及。在经过近四个月的反复震荡后,沪指时隔22个月,再次击穿3000点整数关口。尽管市场不改震荡风格,但从大的周期看,已然有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多数板块进入较好的中长期布局窗口期。其中,医药这个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板块,就值得每个人关注。

6月13日起,富荣基金旗下富荣医药健康发起式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015655;C类015656)将正式发行,该基金拟精选“医药健康”主题相关优质上市公司,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争为投资者获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

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黄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具备多年投资经验,曾任职于民生加银基金、易方达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平安大华基金等知名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形成行之有效的量化投资管理体系,集研究、投资、交易和风控为一体,致力于实现“长期显著正收益”的投资目标。

受益刚性属性+国产替代

2021年下半年至今,医药板块经历了“高估值高拥挤下的内忧外患黑天鹅”,回撤调整大半年,关于医药投资逻辑改变的质疑声不断。

事实上,近两年来医药板块的业绩仍然韧性十足。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指医药269只成分股中,有240家期内净利润为正,合计净利润达到729.29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589.85亿元增长了23.63%,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疾病和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医药行业的刚需属性毋庸置疑。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老龄化加深,市场会越来越重视逻辑周期较长而且确定性较强的行业,医药恰好属于这类行业。

根据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为今后五年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度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从创新、制造、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对医药行业提出了全面的规划和指导。“十四五”期间,全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在国际化方面,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此外,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国家也不断加强对核心高端技术的自主可控。医药生物行业是人民健康发展的基石,同时又具备极强的技术壁垒,国内科技发展的需求及自主可控需求,推动行业加快发展。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国产企业在进口替代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国产替代迎来契机。

未来,随着国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医疗、健康消费类支出将进一步提升,在产业技术加速迭代、专业人才不断涌现、新医改持续深化等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价值或将进一步凸显。

医药估值回到历史相对低位

医药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长、纷繁复杂的大行业,其下分为18个细分子板块。正所谓“大塘养大鱼”,医药行业也是公认的“长坡厚雪”赛道,历史上曾经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Wind数据显示,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近十年回报为127.99%,为同期上证指数回报(27.71%)的4倍以上,且远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50.8%的回报。

近10年全指医药与上证综指、沪深300走势对比图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2年5月12日-2022年5月12日,市场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2年5月12日-2022年5月12日,市场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

经历前期较大幅度的回撤,医药估值已经位于历史相对底部区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12日,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的最新市盈率为28.77倍,处于近十年历史分位数的5.27%。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5月12日,市场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5月12日,市场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

近年来,随着医药本土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大量在欧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研发人员回国发展,国内新生代医药企业逐步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此外,科创板对未盈利的医药生物公司打开绿色通道,在为中早期医药生物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市场输送了不少高质量投资标的。

总体而言,医药板块刚性需求属性不变、国产替代趋势不变、基本面的韧性不变,估值低位长期投资窗口打开。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面对医药板块的宽幅调整,在看清行业逻辑的基础上,选择在这个时候逆势布局,种下一棵树,以匠心耕耘,静待一树繁花。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