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港股 >

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 三诺生物为何引睿远基金持续加仓至10%流通股?

时间:2021-04-25 19:22:48 |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三诺生物为何引睿远基金持续加仓至10%流通股?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原创 封其娟

在2020年年报、2021年一季度报相继公布后,国内血糖仪龙头三诺生物迎来久违大涨。而大涨背后或与睿远基金傅鹏博和赵枫的联手加仓不无关系,而且两者持股占流通过超10%。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2016年出现业绩低谷后,三诺生物2019、2020年的净利润再度出现明显下滑。显然,当初大举海外并购并未让三诺生物的国际化路线平坦无阻,却由此一再拖累公司业绩。

4月19日,三诺生物早盘高开高走,截至收盘报33.91元/股,涨幅达10.46%。事实上,自2月1日股价涨停并出现47.87元/股的阶段性高点后,三诺生物股价便开始单边下行,萎靡不振至今。而股价抬头或与其17日接连公布的2020年报、2021年一季度报中披露的知名公募基金持仓情况有关。

根据2021年一季度报,在高毅资产退出、瑞银集团减仓之外,睿远基金和中欧基金持续加仓三诺生物。值得一提的是,三诺生物可谓是睿远基金的“心头好”。傅鹏博执掌的“睿远成长价值”已是连续6个季度加仓三诺生物,而赵枫旗下“睿远均衡价值”成立至今,已连续5个季度加仓。

此外,一季度披露的业绩情况不由令人深思。报告期内,三诺生物营收5.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85%;归母净利润为449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23%,扣非净利润为382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14%。

对此,公告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美国子公司依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经营业绩同比下滑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020年同样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年报披露的原因皆是美国子公司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导致母公司报告期内利润下滑。

事实上,美国子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三诺生物净利润的大幅下滑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2015年,三诺生物不敌松下医疗,收购拜耳血糖仪业务失利,“损兵”近2000万元中介费用后,又“折将”年度净利润。次年,因2家美国子公司公司亏损导致2016年净利润再度下滑明显。

不得不说,国内血糖仪龙头三诺生物的国际化进程可谓是道阻且长,外延生长乏力。

傅鹏博连续6个季度加仓三诺生物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三诺生物“迎风飘扬”还是进退维谷,睿远基金自成立以来,不遗余力“站队”三诺生物、持续加仓中。

傅鹏博执掌的“睿远成长价值”成立于2019年3月底,而“睿远成长价值”自2019年底便进入三诺生物,进入伊始便跻身其前十大股东之列,彼时持仓942.96万股。自此之后,傅鹏博持续加仓至今。

2020年一季度,“睿远成长价值”增持49.91万股至992.87万股。而后,二季度大幅增持1234.95万股,季度末显示持股2227.82万股。经过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持281.68万股、198万股后,“睿远成长价值”2020年末持有三诺生物2707.5万股。

2021年一季度,傅鹏博再度增持三诺生物,通过加仓71.29万股至持有2778.79万股后,“睿远成长价值”位列其第七大流通股之位。

此外,睿远基金麾下另一大将赵枫,与傅鹏博的操作极为类似。

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成立于2020年2月21日,成立之初便开始大举持仓三诺生物,并凭借1281.13万股的持股数量一举进入成为新进前十大股东。截至目前,赵枫同样不改初衷,持续加仓至今。

此后,“睿远均衡价值”分别在2020年的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加仓175.4万股、216.58和54.81万股。截至2020年末,“睿远均衡价值”持有三诺生物1727.92万股。

2021年一季度,“睿远均衡价值”继续加仓78.71万股增持至1806.63万股。一季度末,“睿远均衡价值”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之位。

另外,无论是傅鹏博还是赵枫,都曾借助大宗交易增持三诺生物。根据睿远年报,截至2020年年末,“睿远成长价值”持仓中有200万股通过大宗交易买入,“睿远均衡价值”则有100万股是通过大宗交易买入。

据悉,参与大宗交易时的认购价格为37.31元/股,都将在4月21日迎来解禁。根据19日收盘价33.31元/股,当前浮亏10.72%。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初至8月上旬的4个月时间里,三诺生物股价涨幅超过230%。但此后三诺生物的股价转入震荡,较去年8月初的股价高点回撤超过34%。

除睿远基金外,葛兰旗下“中欧医疗健康”在2021年一季度通过增持近85万股后持有三诺生物652.66万股,当前位居其第九大流通股东。

此前,“中欧医疗健康”于2020年二季度开始进入三诺生物,彼时持股525.59万股。后于三季度加仓至825.05万股,四季度又减仓至597.97万股。

除持续加仓的“忠实粉丝”外,不乏或减持或全身而退的其他机构们。

自2018年底进入三诺生物的UBSAG(瑞银集团)于2021年一季度减持145.38万股,当前持股860.35万股,保持第七大流通股东地位不变。

顶级私募高毅资产旗下基金产品“高毅庆瑞6号瑞行基金”则于2021年一季度悉数退出。

事实上,机构投资者们对于三诺生物存在明显分歧的根本原因或是其大举并购的海外子公司连年经营不善导致的净利润明显下滑。

增收不增利,血糖仪龙头的海外并购“辛酸史”

三诺生物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的血糖监测系统产品产商,主要产品为快速血糖测试仪及配套的检测试纸,并逐步延伸至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酸等多个糖尿病检测指标。

在迈步国际化路线之前,三诺生物已是国内当之无愧的血糖仪龙头企业。早在2015年,三诺血糖仪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1%。

值得一提的是,三诺生物却不愿止步于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海外并购之举。

2015年初,制药巨头德国拜耳宣告拟将集团旗下糖尿病设备业务对外出售,三诺生物瞄准时机,开始停牌筹划以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其中,三诺生物还与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组队,计划出资10亿美元参与竞购。

然而,三诺生物虽“贵为”国内最大的血糖仪生产商,但其2014年营收仅5.45亿元,与之对应的是,拜耳血糖仪2013年的营收已高达7亿欧元。三诺生物此番虽是雄心壮举,但不可不谓“蛇吞象”。

此外,强有力的竞争者也在不断加大三诺生物收购的悬念。松下医疗联合KKR此前便就收购糖尿病业务一直在和拜耳保持联系,三诺生物突如其来的参与热情让这次争夺战变得异常激烈。由此,拜耳集团也多了一份坐地起价的资本。

最终,松下医疗集团以10.22亿欧元的价格将拜耳血糖监测业务揽入怀中。

此番收购败北,并交了近2000万元“学费”后,三诺生物正式开启了海外收购的篇章,并通过2016年的两起收购正式迈入全球血糖仪领先阵营。

2016年1月,三诺生物完成对美国Trividia的收购,旨在提升生产工艺技术及国际地位。

2016年7月,公司通过子公司三诺健康收购美国PTS公司,借此实现从单一的血糖检测系统提供商向相关慢性疾病及时检测(POCT)产品提供商的转变。

战略层面,三诺生物试图利用这两家公司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着力提升市场和人群覆盖,打造全球化战略格局。并希望通过吸纳其研发优势与渠道布局,减少产品研发成本,提升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与渠道铺设速度。

然而,事与愿违,三诺生物谋求国际化的道路并不畅通。大举并购并未给公司带来利润提升,反而给成了母公司业绩“黑洞”。

2015年和2016年曾创造出三诺生物的业绩低谷,净利润大幅下滑。2019年净利润也出现一定下滑,仍是PTS及Trividia盈利不佳所累。在疫情突如其来的2020年,更是雪上加霜。

相关媒体指出,Trividia收入水平未来将会呈现稳定的趋势,总体成长性较弱。而呈现如此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其70-80%的收入来源于成熟的美国血糖监测市场。而在过去,海外市场依赖于原母公司的渠道(尼普洛集团)。

净利润方面,受美国医保降价影响(血糖监测预计降价超过70%),毛利率大幅降低,加上支出增加及商誉减值等因素,导致2014-2016年连年亏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Trividia 业绩尽管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何时盈亏平衡仍是未知数。

因而,增加资产包后的三诺生物近年来整体呈现出“增收不增利”、业绩稳定性也有所下降。

2020年营收20.15亿元,同期增长13.33%;净利润1.87亿元,同期下降25.45%。2019年营收17.78亿元,同期增长14.69%;净利润2.51亿元,同期下降19.25%。

经疏理,2019年、2020年皆包括PTS出现经营业绩不达预期,发生商誉减值风险,从而对三诺生物当期损益造成一定影响。

但值得一提的是,三诺生物已经搭建一整套完整智能生产线,并利用AI技术、自动化与大数据赋能诊断产品,成为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产品质量性能对标罗氏、雅培、Beurer、美敦力,并在价格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据悉,我国现有2.4亿成人高血压患者、1.2亿糖尿病患者、1.4亿慢性肾病患者。国内慢病约占疾病死亡率的86%、占疾病负担的76%。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前三位国家分别为印度、中国和美国,数量可分别达到1.343亿、1.198亿和3560万。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三诺生物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注糖尿病监测企业,其血糖仪在现零售端销量份额占60%。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仪渗透率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机构或看中该细分赛道长期红利而进行了相关投资布局。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