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开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预期、俄乌局势动荡、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A股市场主要指数集体收跌。
市场总是有涨有跌,面对每次下跌,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态度,在这种时候一部分朋友情绪已经非常悲观,还有一部分却在摩拳擦掌准备入场抄底。
作为普通投资人,我们该如何知道市场距离底部可能还有多远呢?
现在算是A股底部了吗?
底部一般分为政策底、市场底、基本面底。
政策底一般都是最先出现的。
从情绪角度,市场连续下跌后投资者容易造成悲观预期。此时,政策的出台会纠偏投资者的预期。
但市场的反馈存在担心政策幅度有限、有效性难以观测等相对纠结的过程,这种纠结随着政策推进和基本面逐渐正反馈之后会逐步打消,“市场底”和“基本面底”通常会滞后于政策底。
我们很难在当下判断距离“市场底”还有多远,但是参考过去的估值数据,目前A股的估值已经具备吸引力。
以上证指数为例,自2000年以来,A股历史上的底部总共有5次:分别是2005年6月7日、2008年10月29日、2013年6月27日、2019年1月3日、2020年的3月10日。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9日,上证指数PE(TTM)为12.35倍,与过往几次市场底部估值水平较为接近,处于16.8%的历史分位,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市场震荡,定投稳步进场
如果读到这里你还想要现在抄底加仓,小红建议在已经有一定权益配置的基础上,不妨考虑一下定投。实践证明,在接近市场底部时就开始定投,能够大概率获得较好的收益。
也许有朋友会问,那我为何不等到真正的底部才开始定投?
首先,市场短期的反弹并不意味着走势已经切换,我们很难精准判断当前市场已经触达最底部。
其次,对于定投来说,在最低点开始定投,收益可能反而不是最高的。这似乎违背了投资的直觉,让我们用数据来证明一下。
假设有一只基金,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净值呈现先跌后涨的走势。

A、B两位投资者,都有定投的计划,计划在一年内完成总投资金额为12000元的定投。
A投资者从1月就开始投资,每月定投1000元;而B投资者在观望了两个月后,终于在3月迈出了定投的步伐,每月定投1200元。
到了年底,A的总资产为17982.71元,而B的总资产为17272.59元。而对比两者的收益率可以发现,虽然B逃过了最初收益率为负的阶段,但收益率不及A。

如何解释这种似乎是违背直觉的现象呢?其实最关键的,一是A及早开始了定投计划,使得净值上涨时拥有更多的份额;二是A相较于B更好地平滑了成本。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底部附近,及早开始定投是可行的,而且较为明智。在市场下跌阶段,投资者可以不断积累便宜筹码,降低投资成本,待市场筑底反弹或者进入牛市之后,收益能够不断增加。
栏目介绍
都说价值投资知易行难,其实【真知,行不难】。只要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投资将会从“逆人性”的煎熬变为“顺人性”的享受。『小红说』栏目,陪您一起穿越迷雾,解开投资中的难题。
#更多福利#
想要获取更新鲜的资讯和更及时的服务?
即可加入红友之家微信群,赶快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