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懂你分享 | 远信投资周伟锋:中长期机会远大于风险

时间:2022-08-02 18:23:36 | 来源:市场资讯

近期,远信投资联席首席投资官周伟锋在由证券时报主办的主题为“私募机构的初心和进化”圆桌论坛上,分享了对中国未来投资机会的展望,以及远信对长期价值投资的理解和实践。

本文收录了圆桌对话内容如下:

Q

私募基金规模逐渐增大,和公募基金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持私募基金自己的特点?

周伟锋:从投资或者获取收益的方式上,我们奉行的是长期价值投资,收益来源无非就是企业的成长和分红,这点公募和私募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两年市场波动加大,从我们的角度要保持自己的特点:

一是在要对投资的上市公司有清晰的定价权,去年上证综指波动率在过去三十年是最低的,但交易量比2015年还高,这意味着只要我们的资产在A股市场,长期投资要面临的波动一定会越来越大。

二是从投资方法上,我们用更专业的方法来减少波动,比如套保工具,这些我们原来在公募基金任职的时候用的比较少,在私募期间开拓了很多这类工具;另外,我们在组合配置上会尽量缩小同向贝塔。

三是能力圈建设,我们会在股票中长期定价上花很多功夫,需要我们在投资和研究上更加专注,在投研建设上很多行业我们是不投的,有些行业资产当前可能并不是热点,能力圈建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四是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方面如何和客户配合,负债端匹配非常重要。为了应对A股这样一个波动比较大的市场,一方面可以拓宽投资范围,到港股、美股去,另一方面要约束合理的规模,尽量在负债端逆势布局。所以过去两年,我们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募集资金困难的时候,去做事倍功半的事情,所谓的事倍功半就是在市场深度调整的时候,鼓励客户逆势布局,这需要和客户深入的沟通,而且很有可能短时间也看不到很好的投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能够逆势布局优质资产,会逐步加深大家对长期价值投资的认可,而且如果大家都能尽量做到逆向布局,市场的波动也会减慢。我们不能一下改变所有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这种方法去改变身边的人。

Q

您认为什么样的客户更适合您的产品?

周伟锋:我们希望客户和管理人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希望客户理解我们的投资风格。无论是在公募还是私募,我们都以中长期的成长做投资,公募重仓股持股周期都在三年以上,这是我们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客户来讲,我们以机构客户为主,包括社保基金的管理、保险资管的委外组合管理等,机构客户很少做违背投资规律的追涨杀跌,有明确的投资久期,对管理人评价更专业。远信现在也有很多专业机构投资者客户。

另外从我们特点来看,既然是长期投资,对深度研究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公司在投研上以深度为主,同时前提是以高度指导深度。所谓高度,每一轮成长阶段都由时代背景决定,这要求投研团队对未来5-10年社会发展阶段有清醒的认知。我们在高度的基础上,对广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有些跟我们投资风格不太符合的行业不投入研究力量,比如银行、地产这些不在时代发展大趋势下,主要以估值波动或者主题形式出现的,我们不参与。

从客户角度来讲也一样,用合理的波动获取合理的回报,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沟通,在时间的陪伴中匹配有中长期配置意愿的客户。我们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是把长期资金配置到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中,匹配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持续和客户沟通,尤其在波动越来越大的市场中,让客户看清楚哪些是我们所为,哪些是不为的。市场主题或者风格方向与我们不符的时候,我们大概率会跑输市场,但一定要通过逆势布局和长期投资让大家看到创造价值的方式。

Q

今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未来股票市场可能的风险和机会来自于哪里?

周伟锋:大家看到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中长期我们偏乐观,全球的发展还是螺旋式前进的,无论是疫情还是俄乌冲突都会解决。不确定意味着有风险,也意味着有机会。

有没有风险看估值在什么水平,我们看中证500、中证1000的估值都在后10%分位,非常便宜,沪深300估值大概在40%分位,但大家看沪深300估值和历史结构的对比,这个分位也是高估。我们看沪深300权重的变化,2007年到2016年,金融股权重最高达到了40%以上,但今年金融股权重只有20%,很多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从结构看其实是被高估的指数。在指数风险被释放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在合理范围内,意味着阿尔法机会还有很多。

现在大家焦虑是新能源赛道带来的估值冲击比较大,但新能源汽车无论对中国制造业还是中国品牌的拉动才刚刚开始,补充几个数据看这个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有多大。如果按疫情前的水平,全球汽车应该是1亿的销量+20亿的保有量,意味着35万亿的市场。过去中国汽车不占优势,随着电动化、制造业优势崛起,中国大概率会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中心。外资在整车市场占比大,在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中占比更大,我们国家在旧经济中首选了汽车,实际只是让我们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速度更快。中国2021年制造业GDP是4.8万亿,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有可能达到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是迟早的事情。

每年四季度是对来年布局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们看到疫情常态化后,中国时代的背景,一个是中国制造非常强,二是我们过去做的生意偏低端,但我们相信制造业的最下游,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包括消费端的制造业到了中国以后,中国制造业会重构。

首先,大家焦虑的是新能源汽车涨太快了,但实际上板块并没有透支太多的估值,很多人会把今年行情和2015年比,觉得很多东西有点泛滥,实际上两个阶段有本质区别。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很多领域核心公司的估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透支。但在没有新增资金流入的情况下,新能源容易让别的行业看似不具备太多吸引力,这是很多行业和公司跌的主要原因。当然涨多了以后也会有上市公司浑水摸鱼的情况,这实际考验的是大家对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度的研究。

还有其他很多机会,包括新能源引发的制造业升级,我们看到在新材料有很多机会,之前尖端材料掌握在海外公司手里,随着很多高端制造业的生意来到中国,带来制造业的成长趋势不亚于之前的消费、互联网,这里面有很多机会。

第二,汽车又叠加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的品牌提升机会,意味着中国很多高端制造在海外会越来越受欢迎,这个趋势也会存在于很多其他的领域。

第三,医疗医药很久没受市场关注,特别行业受集采影响后,大家配置降到了比较低的位置,但这里面有个中国无法回避的事情,也是中国经济中长期面临的一个潜在压力,就是人口的老龄化。2017年我们统计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占比是11%,2021年占到14.2%,大概以每年0.8%速度攀升。中国需要医疗医药的发展,我们相信行业也会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医药行业还是有很多机会,我们会寻找这类为老龄化社会创造价值、被低估的医药企业。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中长期机会远远大于风险,也会投入很多力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去发现机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