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权益市场 | 货币政策正式步入“转弯”阶段,以支持新一轮稳增长

时间:2021-12-14 10:22:35 | 来源:市场资讯

市场情况

2021年12月06日-12月10日,上证综指上涨1.63%,创业板指下跌0.34%,沪深300指数上涨3.14%,科创50指数下跌0.63%,恒生指数上涨0.96%。海外市场,道琼斯指数上涨4.02%,纳斯达克指数上涨3.61%,标普500上涨3.82%。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2个实现上涨,其中,休闲服务(10.14%)、食品饮料(5.29%)、家用电器(4.97%)上涨幅度较大;国防军工(-3.20%)、采掘(-0.87%)、建筑装饰(-0.66%)下跌幅度较大。

流动性

       2021年12月06日-12月10日,北上资金净流入488.34亿元。截至12月10日,两融余额18423.36亿元,较12月3日下降0.10%。2021年12月06日-12月10日,央行共有5笔逆回购到期,总额为2300亿元,5笔逆回购,总额为500亿元,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含国库现金)共计1800亿元。2021年12月06日-12月10日,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R007下跌12.24BP至2.278%,SHIB0R隔夜利率上涨10.60BP至1.807%;期限利差下跌4.92BP至0.57%;信用利差下跌2.35BP至0.62%。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2.17BP至2.2767%,3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2.84BP至2.5956%,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2.75BP至2.8426%。

市场点评

       12月8-10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于明年整体的宏观环境要求便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因此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基本面方面,11月PPI如期回落,受保供稳价政策力度不断增大,煤炭、有色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而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以及食品价格上涨,11月CPI同比有所回升,PPI-CPI剪刀差明显收窄。往后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以及海外发达国家宽松政策陆续退潮,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步放缓,同时国内“保供”政策的持续推进,黑色系价格也将转向合理,PPI将会继续回落。对于CPI,虽然近期猪价上涨带动CPI上行明显,但整体压力有限,目前生猪供给仍然偏多,预计猪肉价格也会在春节之后出现“二次探底”,同时近期国内多地再度爆发散点疫情,也会拖累非食品价格涨幅,后续CPI的上行将比较温和。美国11月CPI飙升6.8%,达到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11月的价格飙升是出现在Omicron变异出现之前。美联储官员表示,他们将开始放缓为抑制通胀而提供的帮助。投资者普遍预计,美联储可能从明年1月开始,将资产缩减规模扩大一倍,至每月300亿美元。这将使美联储最早在明年春天开始加息。

宏观流动性方面:货币政策正式步入“转弯”阶段,即转向宽松,以支持新一轮稳增长。本次降准力度大,信号意义强。如果说7月降准是预防性、对冲性的,那么本次降准就是实质宽松性的,投放增量基础货币。降准将在量上释放1.2万亿资金,在价格上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约150亿元;12月7日央行定向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息,亦可为银行每年节省约37亿元的资金成本,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打开空间。随着经济放缓压力持续,明年上半年存在再度降准的可能。这意味着,在政策调整稳增长发力的过程中,货币宽松已先行。诸多市场机构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定调仍将延续这一表述,但实际操作中可能略偏宽松,明年货币政策操作中不止有降准可能还会有降息。

经济周期走向和上市公司盈利预期情况共同决定现在的配置方向。目前经济正处于从“衰退期”向“衰退末期”的过渡阶段。历史经验来看,伴随整个衰退期,将是从科技成长到消费的演绎过程。科技成长中新能源核心在成本,电子链核心在新产品创新周期,都可以有独立主线。信用再度宽松后,需求的好转将带动消费的复苏力度再起。由于企业盈利整体在下行,大部分行业三季报的业绩相比二季报都在下降或减速。此时,行业景气度逆势改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新能源、交运、化学制药和消费等行业。另一方面,从三季度公募持仓占比来看,高估值的持股比例这个季度开始下降,低估值的持股比例开始上升,整体风险偏好出现回落。历史上看,每次风险偏好的拐点对应着货币供应总量的拐点,持续时间在4个季度左右。我们四季度看好TMT、新能源板块中偏低估值的风格以及银行、地产、新基建等低估值板块。(上述市场情况、流动性中引用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均来自Wind公开信息)

风险提示:需注意海外疫情与中美关系仍存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金的同时应注意潜在风险。在任何情况下,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不就点评中的任何观点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投资建议。本点评内容和意见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使用前务必请核实,风险自负。本点评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未获得我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点评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本点评不代表我公司产品观点,不构成对我公司旗下产品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