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 >

公募REITs上市前夕众生相

时间:2021-06-21 14:23:12 | 来源:裸眼看财经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179 篇文章

2900字 | 全文阅读需19分钟

今天基金圈有两件大事,一是首批双创50ETF开始发售,二是公募REITs上市运作。每一次重磅产品正式面世前夕,都会催生一批整齐且密集的宣传信息,如蛛丝如洪水般迅速蔓延开来,以这种野蛮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宣传这件事本身就是适当过度最好。

其实远不止是基金宣传,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宣传都逃不出“王婆卖瓜”的模板,产生花样百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甚至引起诸多经济纠纷。公募REITs上市前的宣传工作也没有例外,只不过这一次,很多媒体站在了正当的位置上,苦口婆心地警示风险。

基金公司、做市商、投资者和媒体,是事关REITs上市交易的4大类群体,两两之间都有奇妙的关联。有意思的是,在首批公募REITs上市前夕,他们对这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脸面和身影,笔者试图用苍白的文字,记录下这个短暂的瞬间。

基金公司篇:星光不负赶路人,策划难知我心意

能够拿到公募某首批产品批文的基金公司,大多不是泛泛之辈,几乎都是业绩和规模都比较出色的头部公司。但头部公司里面也有个孰强孰弱,尤其是在首批公募产品这种事上,募集速度和认购规模事关一家基金公司的脸面,谁都不甘心落在了下风。

即便是一些新产品都是“限额”发行,基金公司绝不会选择点到为止。前段时间,有渠道方的朋友告诉笔者,一只限额百亿元的新产品就要奔着300亿的目标去卖,以便于在后续品宣上做持续营销,在同类产品的销售大战中,售罄早已不是目的,还要比比谁配售比例更低。

基金公司什么时候最忙?那肯定是发新产品的时候,要准备大量的宣传材料进行造势。尤其是在头部基金公司,披星戴月早已是司空见惯,毕竟,拿到高额的募集规模就意味着后续丰厚的管理费收入,这只产品未来一年的收成几乎就取决于这几天的工作成果。

渠道宣传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几乎都是代销机构和基金公司通用的佣金分成模板,同样的产品如何能走进投资者的心坎里,卖到投资者账户里,一是要看基金公司舍得在渠道做多大投入,二是看基金产品的文案和策划够不够出彩,合不合大众的胃口。

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宣传资料,都并非出自基金公司之手,而是跟基金公司合作的供应商。但供应商的文案/策划没有对基金公司的归属感,很难做出令基金公司拍案叫绝的内容,基金公司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和犹豫中慢慢接受了这一点。

这也难怪谁,基金公司一茬又一茬的新产品出来,在合规风控允许的框架内,有新意有创意的宣传内容只会越来越少。基金公司也慢慢接受这一点,相比有创意的蹩脚内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风格的方方正正的内容,这样的东西没什么差错而且好交差。

做市券商篇:你倡导你的长期,我拿钱做流动性

与传统的主动权益基金不同,可上市交易的基金品种需要借助外援,即做市券商。在公募REITs上市交易公告书中,可以发现券商扎堆上榜场内前十名持有人名单,网下询价情况也表明,券商自营就成为了申购的最大主力。这些券商,几乎都是来自基金公司的做市需求。

简单介绍一下做市商的主要工作,在公募REITs上市前夕,还没有足够多交易者时,做市商受基金公司委托,承担报价和交易的义务,投资者可以随时按照做市商的报价买入、卖出证券,以此来确保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确保证券价格不过分偏离合理价格区间。

这些年来市场一直在倡导长期投资,这对券商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短期交易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厚的交易佣金。即便ETF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指数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和做市商似乎不希望投资者都长期持有,一旦大家都选择了长期持有,流动性就没法看了。

做市商在上市公募REITs抑或ETF这些产品上,只是承担一个“拿人钱财替人做事”的角色,并不奢望这些产品能带来多少额外收入。反倒是基金公司有些尴尬,一边倡导长期投资,一边要花钱雇做市商来做短期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场。

这件事是极其必要的,一来可以把上市产品的规模做起来,二来可以避免很多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对同时间上市的同类型产品来说,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的产品更安全安心。

公募REITs更加需要,因为其底层资产不是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收益风险特征没有类比的对象。深交所在此之前就讲了这个问题,基础设施公募REITs设置上市首日30%和非上市首日10%的涨跌幅比例限制,每只产品选定不少于1家流动性服务商。

投资者篇:众筹做起开发商,大家疯抢我也抢

基金公司好话说尽,最终目的还是想让更多投资者认识公募REITs这个产品,更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有更多投资者认可公募REITs未来的投资前景,成为了相关产品背后的持有人。那自然是花样分析投资前景,投资风险一笔带过。

确实,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信息轰炸下,大家对REITs这个产品终于略有了解,从银行理财经理那里得到最通俗的说法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代为投资地产行业,过去中国最赚钱的生意是做房地产,大家没钱做,现在可以众筹去做了。”

笔者此前发过两篇长文,向大家仔细介绍了公募REITs的投资方向、投资价值,收益风险偏高,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翻阅历史文章回顾一番。但最终结论都是劝大家谨慎一些,在没有充分了解这类产品的收益和风险之前,不要轻易动手。

但大的方向超出了笔者的想象。今年5月31日,首批9只公募REITs面向公众投资者发售,当日晚间便全部售罄,合计募集金额达314.03亿元;随后公布的认购申请确认比例数据显示,首钢绿能以1.76%的配售比例刷新公募基金配售比最低纪录。

大家都公募REITs的认购热情高涨,正如同首批科创板ETF上市首日一样,都想趁着市场热度来分一杯羹。在这一点上,十分佩服基金公司和渠道做的宣传工作,甭管大家知不知道公募REITs的全部真相,最终大家都把新产品卖了出去。

大家都在疯抢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概率是这样的,对于市场疯狂抢购的明星产品来说,这要等待时间的验证。未来公募REITs的表现如何?我们很难对于未知的事物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还是那句话,要看大家的收益预期跟这批产品是否匹配。

主流媒体篇:监督职能不能忘,警示风险发稿忙

笔者持续关注公募REITs是从2018年开始,那时候关于“公募REITs”的讨论一阵一阵,专家学者和外资机构市场会举办会议,探讨公募REITs在中国本土市场实行的可行性,分析我国公募REITs面临的诸多难题,转眼间,首批公募REITs都已经上市了。

有所不同,三年前大家在提起公募REITs时更多谈及的是“希望”,带着寄托和解决方案希望这一项目能够早日落地,三年后的今天公募REITs真正面世后,大家谈及更多的是“风险”,如何寻找到真正匹配这类产品的投资者群体,而非大家盲目跟投。

昨日晚间,也就是在公募REITs的上市前夕,主流媒体及时发声:证券日报发文《公募REITs不适合A股市场IPO中常见的“炒新”》,证券时报发文《首批公募REITs今日上市投资者勿盲目“炒新”》,中国证券报发文《首批公募REITs上市专家建议理性看待投资价值》。

非常及时且必要的风险警示,有效把高涨的REITs热度降了一降。财经媒体一直跑在市场一线,对市场风险的嗅觉不亚于专业投资机构,以前新ETF上市即涨停、投资者高溢价接盘被套的故事听太多了,幸运的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今天的公募REITs身上。

不论底层准备工作够不够完备,公募REITs的上市运作从今天开始正式拉开帷幕。我们希望公募REITs好,并不是奢求它们能创造多高的回报,而是希望其健康有序运作,长期稳定创造回报;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参与者能匹配收益风险,最终得偿所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