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 >

“科创引力场·金融赋能科创”第二辑!

时间:2021-11-04 16:23:16 | 来源:新浪证券

钜派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建达的主持下,松禾资本合伙人汪洋、启明投资合伙人于佳、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陈凯、鋆昊资本合伙人高倩颖4家国内知名GP与一家风口被投企业好医术联合创始人沈攀,就“如何提升科创能力”为议题进行精彩分享。

钜派携GP朋友圈且行且思考“如何提升科创能力”

由钜派投资集团携上海高金科创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中心等多家国内知名机构共同举办“金融赋能科创”论坛,钜派资产召集钜派“朋友圈”松禾资本合伙人汪洋、启明投资合伙人于佳、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陈凯、鋆昊资本合伙人高倩颖四家国内顶尖头部GP与一家风口被投企业——好医术的联合创始人沈攀,共同探讨在“如何提升科创能力”道路上,究竟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做?我们做对了什么?

作为圆桌论坛东道主,论坛开场,钜派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建达提出,未来5年、10年、15年,我们国家的目标是逐步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行业相应的体制及机制,这为科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好项目需要资金支持,资金也始终在寻找好项目,身为管理人或GP,作为支持万众创新的排头兵,如何自我迭代?怎样筛选和尽调企业和项目?是否具备考核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行业所有从业人员始终且行且思考的问题。

“以我们自身为例,钜派近年来的迭代是着力于推进‘资产透明化’,意在打破行业潜规则,这就是我们的自我革新、甚至是自我革命的举措。这也意味着我们所选择的企业标的或交易对手也必须满足‘透明化’的标准。目前钜派选择底层企业或交易对手的标准是认同、实力、熟悉。认同是指认同彼此的价值观;实力是指在行业内的排名及各项指标过硬;熟悉是指更倾向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果我们在尽调过程中发现了企业曾经有所谓的两套账,不管是为了避税还是为了增加贷款额度,只要有这种行为,我们就认为不能和这一类企业合作,这就是红线问题,企业的诚信度会决定他未来的企业发展趋势和高度。”

有钱投资和有好项目

松禾资本合伙人:汪洋

从整个大投资逻辑来谈这些年我们是怎么做投资的。以前我们的方法是先有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判断,再决定这个项目是不是可以投,但现在是“研究先行”。

首先我们在成立这支基金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能力评估这个行业,对它有一个预期业绩的判断,为了达成这个预期业绩回报,我们要判断在基金的投资期和存续期内,去投资哪些细分赛道才能实现。然后再根据一些LP的要求,建立一个动态模型,通过模型设计出需要什么项目,需要投资多少家。也就是说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不是我在选择项目,而是我需要什么项目,真正由“项目推动”变成由“策略推动”。

现在我们基本确定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以半导体和核心器械为代表的偏硬的科技,另一条腿是数字化转型,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偏软的先进技术。基于这两条腿,我们寻找一些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现在认为未来几年非常大的应用场景是汽车场景,但电动汽车的投资机会已经不是最大的,我们更看好的是伴随着电动汽车加速带来的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以及伴随着智能化带来的生态化,甚至可能未来的汽车产业会像手机产业链,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原来传统手机行业建立一个新生态。另外,跟产业升级相关的机器人和高端装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凝聚力、云计算等技术进步,新机器人是产业升级的机会。

基于这两条腿,我们延伸出了两大应用场景“2+2”大投资逻辑,围绕大投资逻辑,我们还会去看一些细分领域,可能本身赛道项目没有那么多,空间不那么大,比如量子计算、火箭航天等,相对来说短期内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商业空间,但是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技术信仰和价值务实

启明投资合伙人:于佳

启明投资的总规模达385亿,总项目差不多近400个,在我们的400家企业中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差不多有200家以上,能够成为细分领域第一的有120家以上,开创了整个中国技术或是产品空白,甚至全球首创的有超过80家企业。

我们和企业一起探索最新、最先进或最难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一方面通过技术改变了产业或效率,另一方面确实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现在这400家企业总市值超过3万亿人民币,已经上市的企业约50家,在这50家上市企业中,启明占有的市值已经超过700多亿,远远超过我们管理的规模。

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启明挖掘科创项目的方式:演进、适配、人。

01演进:为投资人提供了机会

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产业和技术都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这为投资人提供了机会。我们在观察产业演化和进步的时候,通常是从全球视角看,比如先看中国在什么水平,美国、欧洲在什么水平,跟他们相比,是比他们更好,还是有差距,如果是有差距,我们

就有很多机会,去做填补国内空白的事,去找相应的企业就很容易。所以深度把握产业和技术的演进方向和趋势,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要素。

02适配:投资策略的适配

比如说我们当年在投泰格医药的时候,泰格当时在做临床实验外包,当时为什么会觉得临床实验外包未来会有巨大发展的蓝海市场?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很多医疗数据需要一个客观科学准确的三方机构匹配和背书,毕竟仅作为大药企的一个部门,它的独立性和可靠性还不够。所以我们当时觉得中国要做创新药,临床实验外包是必走的一条路,就像我们要发展必须建高速公路一样。所以通过对行业的分析,07年我们开始去找这种企业,当时做这个行业的非常少,最终我们找到三家企业,在与三家谈完后我们选择了规模居中的企业,这跟我们投资策略的适配有关:我们的投资策略是这家企业能够成为或者有潜力成为细分领域将来的NO1,我们希望投伟大的企业家,希望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还有这方面能力的企业家。泰格医药的叶博士尤其打动我们的是他对企业未来的期待,他说我将来要做中国最科学、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临床实验数据,不但让中国药监局信任我们的数据,甚至美国FDA也能信任我们。我们觉得这样远大的理想,对数据的把握或数据系统的建立,会有非常严谨的体系,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我们当时成为了泰格医药唯一的机构投资人。

03人:要跟得上产业演进的步伐

比如以前我们没有创新药投资团队的,15、16年开始我们发现中国的创新药有崛起的势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华裔科学家回国创业,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在创业,这些科学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他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实现价值。我们在2006年就找了两三个专门做创新药的团队,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投了将近40家创新药,这40家创新药确实是我们专业的合作团队带来的。

机会一旦来临,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在早期抓住这个机会的团队之一,所以类似这样的团队建设,我们每隔几年会有一些新的补充,现在整个投资团队从最初大概只有3-5个人,已经有将近40个人。这40个人都是在我们规划好的一些细分领域尖端科技的博士科学家,我觉得这是启明开拓这种科创的企业的一个方式。

以变化应变化

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陈凯

我们目前管理大约500多家企业,我们的的主要特色是硬科技。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全产业链从头到尾去投资,比如科技中的半导体行业,从最上游的装备、材料到金源制造、终端测试、芯片设计,再到下一步应用、终端的模块系统应用、品牌等整个产业链。

我们追求长期陪伴帮助企业,和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我们的上市企业接近100家,其中科创板接近20家,这20家企业中有7-8家企业我们投资的时间超过8年,最长达11年。我们认为科创需要一些耐心,这可能和互联网或消费可以快速爆发快不一样。

实操在两个维度,一是投资体系的构建,一是投资策略的分析。

首先,我们的投资体系与时俱进。比如2012年我们做了一次大的行业跟踪升级,聚焦科技、医疗,信息以及TMT行业;2017年进一步细化,半导体、先进制造及工业软件等,我们在整个体系上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在管理团队整体策略分析上,在不同的大阶段,强调一个大的策略控制。

第二,具体策略上来讲,赛道和赛手是同等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赛手更重要。如果是一个好的团队,它会具备极强的前沿技术以及技术迁移能力,可以实现细分领域横向或纵向的拓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科创企业而言,创始人是最重要的。

做好服务

鋆昊资本合伙人:高倩颖

鋆昊的前身是2011年在工行体系内的一个专注于人民币股权投资的平台。我们累计投资了近700亿人民币,目前在管规模大概是400亿人民币,产品线覆盖了包括股权投资、夹层投资、母基金等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产业线。

我们主要的投资策略一是集中在芯片半导体行业,包括澜起科技、闻泰科技、韦尔半导体等都是我们的被投企业。另外在医疗能源、新能源,比如10月15号在科创板上市的珠海冠宇是国内消费理念的龙头企业之一,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了比较好的投资业绩。

我们认为,在看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作为基金本身的创新其实也非常的重要。当看准一个机会的时候,作为投资机构不要拘于固有的投资策略,而应该能够创新的去匹配产业和机会的一些需求。

当你发现一个新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融资估值又还比较合理的时候,是有很多投资界的竞争对手的,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去,以及如何能够获得更多份额。

今年我们看到一个新兴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时候,开始他们可能打算给我们1000万的份额,然后我们团队在尽调过程中发现管理层有一个比较强的诉求,就是他们要解决一项融资问题,正好我们的夹层产品可以为管理层提供相匹配的融资产品,因此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两个亿融资,解决了它的融资问题,为管理层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和他们建立了比较强的信任。后来在这轮融资中,他们把整个融资份额交给我们,我们作为领投方,自己投5000万元,同时还向我们的合作机构LP进行分销、共同投资的工作。

我们认为,在看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作为基金本身的创新其实也非常的重要。当看准一个机会的时候,作为投资机构不要拘于固有的投资策略,而应该能够创新的去匹配产业和机会的一些需求。

使命驱动

好医术联合创始人:沈攀

好医术在做什么事情?我们主要是在做临床医生的技术和技能领域的培训。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提升医生数量和质量,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是一个大主题。我们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基地,线上线下的教育,也有很多科技技术比如说AI反馈等技术,能够更好的赋能医生,让他们更加高效的学习,快速成长。

01解决问题

创业过程实际上是解决问题,首先是要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只有解决社会问题,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机会。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要反思的几件事:这个问题是不是社会性的?怎么去解决?

02对齐国家战略

通常来说一个大的社会问题通常是国家最关心的事,比如我现在所处和医疗、教育相关的行业,国家有意愿,所以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维度会更高。创业应该要对齐上层国家战略。

03核心竞争力:夯实自己的能力

创业的过程不是说想做什么,还是要趴在地上工作,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起来。

04助力发展

如果你拿早了,可能资本方对你要求过高。你拿晚了,可能在发展中这个钱对你的作用不够大,拿多了,受限太多,拿少了,不够花,这是一个学习和匹配的过程。

金融赋能科创是义务,更是使命

钜派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建达

论坛最后,钜派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建达总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改变,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历史,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参与者都承担这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已步入全球最大经济体之列,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共识。在科技创新逐步深入的情况下,资本、产业园区、高等院校以及科创企业被赋予了更大的历史使命,也为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身为资管行业一员,也赋有义务和使命。

金融赋能科创,意在链接更多愿意拥抱创新的伙伴,通过跨界的深入碰撞,以行业政策、学术研究为基础,以资本投资、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驱动,共同搭建科创行业展示交流、相互赋能的平台,研发出最具实效性的新技术、交锋最前瞻的科学创想、激发最持久的创新动能。

快速选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查看策略股票池及最新调仓,精准捕捉投资机会,扫码免费获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