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涨时的喜悦千篇一律
下跌时的悲痛如出一辙
只有震荡时的不同选择
才让我们成为了“有故事的小同学”
近期的市场走势一扫开年以来的持续低迷,迎来一轮反弹,很多基民朋友猛然发现持有的基金已经打了一个“翻身仗”,实现了回本。

当亏损了一段时间的基金实现“回本”,到底该“见好就收”,还是“继续坚持”?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回本”后,会有“马上赎回”的冲动?
可能是因为“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
人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令人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2.5倍。
基于以上的心理,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并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展望理论发现-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是希望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有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简而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继续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总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相比,将买入成本作为衡量基金盈亏的“锚”,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理性人应当“向前看”,根据未来的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
怎样做到“向前看”?
如何判断回本的基金是否需要赎回?
两大标准权衡一下:
01
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我们必须优先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有些新入场的基民或许不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市场是最好的老师,经历过市场的波动,大家应该都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认为目前持仓的产品风险等级高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度减仓,或者调整自己的持仓。如果产品风险等级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或许可以先别急着赎回。
02
产品本身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
大多数人买基金的初心绝不是为了“回本”,是为了获得长期收益。
基金长期收益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呢?①产品所投标的是否优质;②赛道是否有前景;③基金经理是否有实现长期可持续业绩的能力。
如果构成基金长期收益的要素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仅仅因为基金回到最初的成本或者略有浮盈就赎回了基金,那么投资交易或许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陪跑。
最后,送大家一句巴菲特的名言:
“资本市场是财富再分配系统,它将金钱从没有耐心的人转移到富有耐心的人手里。”
希望未来,大家对待产品、对待投资、对待自己,都能更有耐心~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与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管理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